【明報專訊】國際貨櫃碼頭(HIT)持續40日的工潮隨着勞方接受9.8%加幅而落幕,也揭示香港港口的競爭力愈趨減弱,全球貨量三甲之列隨時動搖。碼頭業界及學者估算,工潮令本港4月份的港口吞吐量較去年同期跌逾一成,但更重要是面對內地港口的挑戰,轉營成中轉港是必然趨勢,而人手操作雖在現階段較機械化更有效率,但隨着大型貨運船數量增加及人手老化,預料泊位在未來10年會陸續半自動化,尤其是岸邊塔機,屆時碼頭會減少四分之一的人力需求。
工潮初期,HIT曾稱若工潮持續,每日損失可達500萬元,之後生產量陸續回復至86%水平。HIT發言人回應表示,預計上月吞吐量及生意額下跌,但在數周內會回復正常。他續指出,公司的運作擁有大量科技支援,在堆場、船位策劃及碼頭監控都可令操作更有系統及效率,有能力推行自動化;目前有4台遙控吊機已在調試,只是考慮工人的工作才暫未推出。
根據海事處資料,本港港口貨量曾在2000至04年間穩佔全球第一的地位,隨後櫃量下滑,遜於新加坡,直至2007年更被上海迎頭趕上,跌至第三位。雖然香港去年處理貨櫃量達2312萬,為全球第三,但綜觀全球首7位港口,只得香港的碼頭吞吐量出現負增長(見表)。
料工潮加快碼頭自動化
理工大學物流及航運學系助理教授葉子良指出,香港貨運吞吐量下跌是必然趨勢,但非轉營自動化的主因。現階段而言,人手操作的效率及準確度仍較機械化為高,如人手塔機可每小時處理15至30個貨櫃,遙控吊機只能做10至20個;然而,碼頭人手會老化,加上船公司為節省燃油成本趨向轉用載貨量高的大型貨運船,離岸高度較以往上升近20米,人手會更難操控。
他相信未來10年間碼頭勞動人力仍有一定地位,但岸邊塔機的操作會改為機械化,令整個碼頭趨向半自動化,相信今次工潮會令HIT及MTL等碼頭公司加快自動化進度。
另外,內地碼頭競爭力日增,不少貨櫃可由內地港口直接出口,毋須經香港,致香港直接出口貨櫃量佔處理貨櫃總量的比例持續下跌至今佔三成;餘下七成為中轉貨櫃。
葉子良表示,本港港口將朝中轉貨場方向發展,縱使貨櫃處理費用較內地高200美元,但因操作「快、靚、正」,仍有一定優勢。
自由港通關法治仍佔優
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主席李耀光認為,中轉貨櫃需要同時進行裝、卸兩個動作,等同把利潤減半,故會出現生意額跌的情况,但香港有自由港、通關方便及穩定法律系統等優勢,相信地位不會大幅動搖。至於商會可否效法紮鐵業界與工會訂立機制商討加薪,李指出,會方着重增加港口競爭力及生產量,不會參與碼頭的商業協議。葵涌貨櫃碼頭合共9個碼頭、24個泊位,當中HIT佔16個、現代貨箱(MTL)及迪拜港(DP World)分別只佔7個及1個;被問及會否與工人訂立加薪機制,HIT發言人然重申與外判工無直接僱傭關係,但歡迎外判商與工人加強聯繫。
明報記者 錢瑋琪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