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銳紹﹕從捐款看中國的心魔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11日 06:35
2013年05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四川雅安市蘆山縣地震的捐款能否善用,引起官民爭論。《人民日報》海外版引述建制派言論,主調是「血濃於水」,不能因個別善款有問題而傷害國民感情,並指反對捐款是「反國教的延續」。民間的主調則是,必須防範救災中的各種弊病;盲目捐輸,等如把善款拋入大海。其後,《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刊出文章,語調變得溫和,指應該「重視和反思」香港立法會反對捐款的聲音,並要求中國紅十字會改革。


官方態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官方本想借「抗捐」之辭打擊香港民主派,豈料誤中副車,同時引起內地人民的反彈,捐款熱情更低,皆因香港人的擔心也是內地人的擔心。據了解,這次中國紅十字會取得的捐款,只有大約一成是個人捐款,其餘多屬上級指令的攤派性質。官方形象進一步受損,才急於補鑊,與調整對香港民主派政策和所謂「修好」無關。


我撫心自問,每當內地發生天災,我也身體力行,捐款救災。我們曾在北川災區步行8天,既為籌款,又協助學校重建,在原則和感情上,我不反對「血濃於水」;但當鮮血受到雜質污染時,就必須要求保證鮮血的純度,否則鮮血只會變成廢血。


先談港府對捐款的態度。在建制派支持下,立法會通過捐款1億元,與上次汶川地震的捐款相比,這確是小巫見大巫。但港府一面強調「血濃於水」,一面卻表示在現實上難以要求四川當局如何運用捐款。我理解這是政府對政府的捐款,在內地的官場文化中,太多過問,很容易產生不信任的感覺。


不懂「打跤」難以「打交道」

不過,如果只強調這一點,那就說明港府只懂順應內地的官場文化,擔心有傷和氣,而不懂得好言相勸,更不敢於堅持。近年來,梁振英強調「內交」,我不一概反對,但必須重視內涵。其實,要與內地「打交道」,必先懂得「打跤」;不懂「打跤」,就難以「打交道」。所謂「打跤」,不是激起矛盾,而是敢於和擅於堅持原則,不亢不卑地曉以利害,在心態上不要卑躬屈膝,遷就內地的不規範文化。事實上,盲目遷就、不敢堅持的心態,近年不斷滋長。一些團體和人士捐款一定要捐到中聯辦,已成了政治表態、畀面派對的行動,但卻不敢理直氣壯地反對貪污腐敗。


其實,內地省市之間的互助,也有簽定專款專用的協議,香港在汶川地震賑災時也有類似安排,但監督力度不強,沒有被揭發的事件就不主動追問。這樣做不是幫助中國進步,而是保護和姑息落後。


再談內地官方如何對待港人的捐款。《人民日報》海外版指香港少數人提出「抗捐」是要把賑災政治化。這反映了兩個問題:


一,中國官方沒有自省能力,沒有從過去的負面事例中汲取教訓,至少沒有正視;相反,還要避重就輕,低調處理。在近年中國經濟起飛的形勢下,他們更變得財大氣粗(有內地官員甚至表示「不稀罕香港的捐款」)。為了面子,他們又掩蓋事實,不敢談自己的弊端,還要諉過於人。可見,中國救災缺的不是錢,而是一種正確的態度。


二,長期的鬥爭思維導致官方的行為偏差。他們認為香港有少數人把捐款政治化,殊不知他們才是最政治化,把香港人的監督要求視為「搞對抗」,把「反對盲捐」視為「抗捐」,還說是「反國教的延續」,可謂上綱上線。


這種不懂自省的封閉思維,不單令貪污腐敗惡化,還局限了民間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影響救災。這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其實,中國對非政府組織的認識近年有所提升。初時,中國不接受非政府組織,不容許存在,生怕他們變成反政府組織。後來,官方從國際經驗中認識到非政府組織可以協助解決部分社會問題,於是逐步讓它們「有限度發展」。到了今天,在民政府部門註冊的非政府組織已達80多萬個。從無到有,這是難得的進步。


非政府組織

不過,官方的鬥爭意識、「反對外部勢力」的心魔揮之不去,對非政府組織恐懼猶存。所以,中國的非政府組織至今不能正常發育,它們不能串連,不能隨便籌款,更不能隨便與境外的非政府組織聯繫,只能以單幹形式,服務一個很小的範圍,故被稱為「單細胞組織」。


每當境外的非政府組織在中國提供服務時,官員就特別警惕,例如要求它們必須與官方單位合作,或知會官方派員隨行,表面協助,實際監視。有一次,香港一家非政府組織到內地扶貧和交流教授英語的方法,義工用英語說了一段話,只想讓學生感受一下使用英語的氣氛。但隨行人員聽不懂,擔心義工「用英語散播異端邪說」,馬上要求義工用中文講解。義工莫名其妙,教授英文竟然不能用英語?况且,那些小學生根本聽不懂英語,不存在「用英語散播異端邪說」的可能。可見,完全是心魔作祟,這也是香港樂施會被中國教育部黨組定性為「滲透組織」的原因(即使陳智思、梁愛詩等建制派人士是它的領導或顧問)。到了今天,境外的非政府組織要在中國註冊,仍然難若登天。


近年,中國雖然批准一些境外的非政府組織開展項目,但插手愈來愈多,包括借「合辦」之名分享捐款。有些項目被官方政治化,例如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港府撥出10億元讓民間團體申請,但四川當局認為某些團體有民主派背景,故不讓立項。凡此種種,都說明中國必須盡快成熟起來,不要拒絕文明。


不要拒絕文明

最後建議:既然港人關心捐款能否善用,梁振英不妨與內地商量,安排香港立法會70位議員到四川一行,由曾鈺成帶隊,先看雅安災情,再看汶川重建,請內地官員解說詳情。倘能如此,肯定對官方形象有利。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