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山泥傾瀉 未脫險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12日 06:35
2013年05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媽媽準備晚餐,兒子在客廳做功課。


一聲巨響,頃刻間,樓塌了,數以十計的家庭被埋在瓦礫下。


四川再次地震,頹垣敗瓦的場景,我們被大量照片震撼過。


不過,山崩地陷,原來不只會在電視裏看到,香港曾經也遭遇過類似的災難。


1972年夏天,暴雨襲來,半山區山泥傾瀉,12層高的旭龢大廈整幢倒塌,67人死。


今天,香港雖然處處是強化過的擋土牆,但斜坡怕暴雨,再堅固的人工斜坡也有崩塌的危機。


大雨日子數目,每幾年會破紀錄一次,對上一次新高,已是5年前的事。


這個初夏,濕濕漉漉, 太陽露面不過幾天,又下起雨來。截至四月尾,天文台在50天內已發出6次黃色暴雨警告,土木工程署總土力工程師譚鎮江說很憂慮,「以統計數字看,暴雨特別多的一年快要出現」。


暴雨年快將出現

自2006及2008年的大雨日數分別達13及11日後,這幾年每年都只有最多五日出現大雨(一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08年大澳水浸,附近山坡有山泥傾瀉,發生在郊外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沒引致嚴重傷亡,若當年的情况發生在巿區,後果可以很嚴重。」


夏天打風落雨,現今的香港人大概最關心是否掛風球、海水會否倒灌。山泥傾瀉,縱然每年錄得約300宗個案,在港人看來反而不是大問題。這種年輕一代的概念,多得土力工程處的成立。1972年6月16至18日,天文台錄得雨量達653毫米,6月18日更引發大規模山泥傾瀉,秀茂坪有71人死亡,半山旭龢道的山泥甚至把一幢12層高的住宅推塌,67人死。5年後,負責斜坡安全的土力工程處成立,全面勘察人造斜坡,及進行鞏固工程。翻看資料,山泥傾瀉的死亡數字,由從前每隔幾年會有20人,減至每年只有零星個案,甚至零紀錄。


人造斜坡風險更大

在香港,人造斜坡會發生山泥傾瀉的風險,原來比天然斜坡大。高級土力工程師呂樂心解釋,香港早年開發山坡時並沒有限制,政府、發展商隨便在山坡削平,及後只用沒講究的噴漿把被削的斜坡密封,但這並不能有效承載斜坡的壓力,當山上大量雨水滲入泥土,斜坡就容易崩塌,風險甚至比天然山坡更大。1977年起,土力工程處就專注鞏固有問題的人工斜坡,大雨時發出的山泥傾瀉警報,就一度是計算人工斜坡在雨中的風險。


不過,即使風險水平已降至符合國際認可,人造斜坡在雨季還是有發生山泥傾瀉的危險。譚鎮江比喻說,土力工程師就像醫生,病人有病就盡力醫,但也不能百分百保證疾病不會復發,「同一個斜坡,在相距不遠的位置做探測,內裏的沙石結構也可以很不同,所以根本無法蒐集整個斜坡的數據做評估」。雖然近幾年算是風平浪靜,但他提醒香港人要居安思危,「我們的調查顯示,港人對山泥傾瀉的安全意識有下降趨勢,千萬不能鬆懈!」


現場視察﹕工程師與死神擦身過

每當有山泥傾瀉發生,在現場處理危機的,除了警察和消防外,土力工程處的工程師也會趕到現場視察,決定應變的方法。譚鎮江說,當年仍未晉升至總工程師前,雨季常出動至山泥傾瀉現場應變。


1993年,他是負責大嶼山區的區域工程師,某天大雨,嶼南路坍塌,兩條行車線,一邊被山泥所掩,近崖的一邊崩塌,「透晒底」,從側面看的話,石屎路之下的泥石都清晰可見。當時的警署指揮官立刻召見譚鎮江,要他決定這條唯一通往民居的路是否能通車,若要全面封路,警察要及時在下班時間前,通知在外工作的居民不要乘船到大嶼山,否則會有大批巿民滯留在梅窩碼頭,有家歸不得。


譚鎮江當時冒險到現場,也爬下山坡視察塌陷情况,最後決定單線通車,「不能說用什麼準則決定,全靠經驗判斷,例如看是否仍然有水大量從沙石中滲出,或者觀察山上斜坡是否有明顯不穩的大石大樹快將倒下」。


風險大也「不能退縮」

前線工作人員在災難環境之中,需冒一定風險,但是為民請命,譚鎮江說不能退縮。2008年,大澳水浸,多處山泥傾瀉,他駕車到大澳原本想要過橋,但洪水兇狠,他決定折返到現場附近視察,已發現15分鐘前途經的路已塌坍。「天災真的說不來,若早一點經過,我就可能沒命了。」


何時發警示 憑經驗判斷

土力工程處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要在雨天監測數據,決定什麼時候發出山泥傾瀉警示。


土力工程處土力工程師余逸鋒博士說,他們的團隊運用的公式,除了靠過往統計數字推算,還要依賴同事多年累積得來的經驗。由於山坡的結構複雜多變,事實上很難建立一套完整精確的資料系統。山泥傾瀉會否發生,很大程度視乎受天雨影響的範圍裏,有多少斜坡和降雨強弱。


根據經驗,倘若某處於24小時內,雨量積累逾100毫米,山泥傾瀉的風險就會顯著大增。


山崩土淹話今昔

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5月27日(逢周二休館)

時間﹕10am至6pm

(周六、日及公眾假期延至7pm)

地點﹕尖沙嘴香港歷史博物館一樓大堂

講座

日期﹕5月26日(日)

時間﹕3pm

講者﹕呂樂心(高級土力工程師)、余逸鋒博士(土力工程師)

文 陳嘉文

圖 政府新聞處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