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年完工的港鐵西港島線,地下鑽挖和爆破工程已進入尾聲,但不同政黨的中西區區議員向本報反映,走線途經的多幢舊樓出現了大小不同的裂縫,懷疑是工程造成。其中一大廈業主展示港鐵2009年施工前的驗樓報告,顯示大廈走廊牆身原只有1至2毫米闊的裂縫,但同一裂縫至今已擴闊至6毫米。港鐵證實施工至今3年多共收到194宗樓宇損毁投訴,較去年初只有70宗增加一倍多,但強調公證行至今完成的調查個案,均證實投訴與工程無關。
港鐵﹕公證行查證無關工程
港鐵表示,會透過承保的保險公司,聘請公證行為大廈覆核投訴,公證行非由港鐵聘請,故公正獨立,但不少議員均質疑此舉仍有利益衝突之嫌(見另稿)。
西港島線3個新車站和走線,包括西營盤、香港大學及堅尼地城,建造時均要穿過密集的民居地底。上環至西營盤一段以隧道鑽挖機施工,西營盤至堅尼地城一段則在深入地層透過爆破方式進行,目前工程已近尾聲。
按港鐵向區議會提交文件,工程展開至今,逾200個居民投訴樓宇損毁或有裂縫,當中以西營盤最多。港鐵並證實,過去3年共收到194宗居民投訴樓宇出現裂縫或損毁;比對去年初只有70宗,數量大增一成多。
損毁投訴去年急增 3年194宗
位於未來香港大學站、山道出入口旁的新安大廈,2008年曾花500多萬元大維修,記者近日到場觀察,發現大廈滿佈數十條裂縫,業主代表早期曾向港鐵投訴,但被公證行否決。按港鐵09年工程展開前為大廈拍攝的裂縫紀錄照片,有關報告指大廈裂縫全部不超過3毫米闊,但本報記者再到同一地方觀察,卻發現7樓走廊的一條裂縫闊度,已由2009年的2毫米擴闊至6毫米;梯間另一裂縫,亦由不足1毫米擴闊至約2毫米(見圖)。
記者把照片轉交兩名工程及測量專家分析。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建造工程系主任陳子明認為,大廈內兩條走廊的牆壁近地面的裂縫較大,明顯「是新的近期擴大的裂縫」,又指大廈或會因樓齡高而出現幼裂痕,但從學術角度分析,若大廈底無鑽挖工程,令相關地面沉降,便不會出現今天的情境,即幼裂痕不會出現這麼大程度擴闊,導致大廈結構可能惡化。
香港測量師學會副會長何鉅業表示,難從相片輕易下結論,但大廈裂縫擴闊有可能是受外力如工程鑽挖所影響,令原本結構已衰老的大廈加速損毁,目前最重要是確保大廈結構安全。他從相片評估,大廈後樓梯已出現不同損毁,或影響樓梯的逃生功能,建議業主盡快維修,或與鐵路公司再商討,盡快維修。
港鐵稱數據定期交屋署 屋署兩周未覆提問
港鐵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重申接獲投訴的個案,一般都是大廈自然老化、日久失修等,而根據附近監測紀錄,評估數據後推論不可能引致有關損毁。港鐵強調,在工程前已在鐵路沿線附近380幢樓宇勘察、安裝監測點,數據定期交屋宇署監察,確保不會超出署方訂立的「容許值」。
本報自4月30日起多次向屋宇署查詢有關「容許值」為何、署方如何設定此「容許值」,以及有否跟進公證行為住戶完成的調查報告,但至今接近兩周仍未獲回覆。
學者質疑政府監察程度不足
陳子明則質疑港鐵所指的監察儀數據未有超出標準,是否已足以證明有關工程不會令一些較舊建築物損毁;而政府只依賴港鐵提供的數據,監察程度是否足夠?對於目前本港有不同新鐵路項目施工中,如沙中線和南港島線等,隧道亦將穿過民居,陳子明建議小業主應計畫好,自行或找測量師協助做有時序的相片紀錄,以先後比較作為證據,並建議政府改善監察機制,甚至可資助業主自行聘請公證行。
明報記者 鄭穎瑩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