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報今天報道,港鐵西港島線地下鑽挖和爆破工程進入尾聲,但沿線逾百幢舊樓的業主投訴大廈出現裂縫等損毁問題,質疑是工程造成。港鐵指公證行至今完成的調查個案,均證實投訴與工程無關,但公證行是由承保港鐵工程的保險公司委託,獨立性受質疑,而且一些小業主無力承擔另聘公證行興訟的費用,上訴無門,處於弱勢。港鐵是政府做大股東的公共事業,應該努力盡企業社會責任,參考市建局的機制,主動出資協助業主聘請真正獨立的公證行調查,讓受影響的小業主得到公平對待。
西港島線工程過去3年累計收到194宗樓宇損毀投訴,比去年初只有70宗激增逾倍。有業主投訴,大廈部分走廊牆身在鐵路施工前只有1至2毫米闊裂縫,現時已經擴闊至6毫米。這些裂縫是否工程造成,當然需經專業人士驗證,但不能排除部分裂縫可能與工程有關。
裂縫投訴並非只涉及單一大廈,而是廣泛分佈於鐵路沿線。更有大廈剛於2008年完成大維修,並非日久失修的N無舊樓,難以令人相信裂縫只是「大廈自然老化」。有工程專業學者亦指出,若大廈底無鑽挖工程,令相關地面沉降,幼裂痕不會出現這麼大程度擴闊。
只是,港鐵的上訴機制,對小業主不公平。根據港鐵機制,因鐵路工程引致的樓宇損毀投訴,會交由港鐵委聘的保險公司,再聘請公證行評估是否與工程有關。港鐵強調,公證行是由保險公司以第三者身分負責聘請,並非港鐵聘用,公證行會以專業態度作審核,但有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質疑,公證行變相是港鐵「間接」聘請,令人質疑有利益衝突。
小業主若要上訴,動輒要花數萬元另聘工程師驗樓,甚至要再花費巨資另聘公證行甚或對簿公堂,小業主根本無力負擔。這樣的上訴機制對一些並不富裕的小業主是很高的門檻,變相令他們上訴無門,處於弱勢,難怪有區議員指港鐵等同欺壓市民。
港鐵表示目前的制度是國際慣常做法,但是我們不用走到國際,在香港內部已經有一個較好的做法──市建局在收購物業時,有一套較公平的制度,可作借鑑。
根據市建局的「物業收購政策」,業主可自行聘用測量師就物業作估價,市建局將按一定的計算準則發還相關的測量師費用。雖然市建局收購舊樓與港鐵工程性質不一樣,但道理大同小異,既然市建局可以資助小業主作獨立估價,港鐵也可以借鑑同一邏輯,資助小業主對大廈的損壞作獨立評估,這就可以避免公證行被質疑「有利益衝突」,也可以令受影響的小業主安心。
西港島線工程過去3年累計收到194宗樓宇損毀投訴,比去年初只有70宗激增逾倍。有業主投訴,大廈部分走廊牆身在鐵路施工前只有1至2毫米闊裂縫,現時已經擴闊至6毫米。這些裂縫是否工程造成,當然需經專業人士驗證,但不能排除部分裂縫可能與工程有關。
裂縫投訴並非只涉及單一大廈,而是廣泛分佈於鐵路沿線。更有大廈剛於2008年完成大維修,並非日久失修的N無舊樓,難以令人相信裂縫只是「大廈自然老化」。有工程專業學者亦指出,若大廈底無鑽挖工程,令相關地面沉降,幼裂痕不會出現這麼大程度擴闊。
只是,港鐵的上訴機制,對小業主不公平。根據港鐵機制,因鐵路工程引致的樓宇損毀投訴,會交由港鐵委聘的保險公司,再聘請公證行評估是否與工程有關。港鐵強調,公證行是由保險公司以第三者身分負責聘請,並非港鐵聘用,公證行會以專業態度作審核,但有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質疑,公證行變相是港鐵「間接」聘請,令人質疑有利益衝突。
小業主若要上訴,動輒要花數萬元另聘工程師驗樓,甚至要再花費巨資另聘公證行甚或對簿公堂,小業主根本無力負擔。這樣的上訴機制對一些並不富裕的小業主是很高的門檻,變相令他們上訴無門,處於弱勢,難怪有區議員指港鐵等同欺壓市民。
港鐵表示目前的制度是國際慣常做法,但是我們不用走到國際,在香港內部已經有一個較好的做法──市建局在收購物業時,有一套較公平的制度,可作借鑑。
根據市建局的「物業收購政策」,業主可自行聘用測量師就物業作估價,市建局將按一定的計算準則發還相關的測量師費用。雖然市建局收購舊樓與港鐵工程性質不一樣,但道理大同小異,既然市建局可以資助小業主作獨立估價,港鐵也可以借鑑同一邏輯,資助小業主對大廈的損壞作獨立評估,這就可以避免公證行被質疑「有利益衝突」,也可以令受影響的小業主安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