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和前夫育有12歲女兒,一直跟我生活,而我早在8年前已重組新家庭,本來一家四口樂融融。近年前夫環境好了,有時帶女兒外出大買禮物,上星期就送了她一部智能電話作生日禮物,但我早已說過不可以買給她。我已跟前夫說好什麼可買什麼不可買,他總有藉口全部做齊,目的是想買回女兒的好感,現任丈夫跟女兒關係不錯,但不想插手,我不知應該怎辦,怕和女兒愈走愈遠。
在大人的紛爭中,孩子難免受影響。有些離異夫妻反目為敵,孩子就成為向對方報復的工具,扭曲對方、煽動憎恨,讓孩子心靈受創,這是最不負責,亦是最失敗的父母;也有些離異的父母,忽略孩子,讓他們天生天養,到孩子染上惡習時就後悔莫及。當然也有些父母覺得自己離婚對孩子有虧欠,便給他更多的關注, 凡事滿足孩子,甚至遷就、縱容,父或母都不希望被對方小覷自己,或被外人誤解,故要爭取孩子的注意,而忽視了對孩子行為、心理上的教育與培養,甚至令孩子錯判處世價值觀,以為父母虧欠自己,可任予求索,飽足所欲。
勿當孩子傳聲筒
夫妻離異後,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最需要耐心和理性地認真思考,其中必須樹立兩個觀念:
1. 夫妻分離,但身為父母,培養孩子有不可推卻的責任與義務,要適切撫養和教育孩子,照顧他們的需要。
2. 愛護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待問題和思考,專注於合適孩子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的需要和條件,而不能把孩子變成一種顯示自己立場或欲望的介體。若懷着私心,視孩子為代言、傳達信息的對象,就很容易陷入偏差誤導,犧牲了孩子。
擱下不滿 統一教導底線
面對此個案,建議為了孩子的教養問題,爸媽要保持理性溝通和聯繫,直接的交流是最有效、有益的方法,不但不必令孩子夾在大人之間傳話,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給孩子造成精神負擔。爸媽應暫時放下對彼此的不滿,在不前設猜疑對方用心的情况下,平心靜氣以關心孩子發展的角度去談談教養問題。例如,關於買電話一事,別把問題重心放在金錢花耗、炫耀、故意作對這些質疑上,而是電話到孩子手上所引伸出的問題,如學校不建議帶回學校使用、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或聊天工具等,讓不與孩子生活的一方了解到電話帶來的實際問題,並針對個別情况,設想可行的解決方案,如要替孩子選用有限制的網絡服務計劃,兩人在教導孩子的底線上需要達到統一共識,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才有裨益。
求助社工免衝突
若需要第三者意見,獨立的專職社工,可提供更客觀意見,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感情糾葛。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孩子的年齡多少,他們最需要的是爸媽的真切關愛,平時與孩子聊天時應開放話題,對金錢、禮物的價值觀,以至電話的實用性和媽媽的擔心等,都可以在討論中理解對方的想法,即使將來面對衝突時,也能有效溝通達成雙方可接受的安排。
資料提供﹕香港家庭福利會家庭生活教育主任王志平
在大人的紛爭中,孩子難免受影響。有些離異夫妻反目為敵,孩子就成為向對方報復的工具,扭曲對方、煽動憎恨,讓孩子心靈受創,這是最不負責,亦是最失敗的父母;也有些離異的父母,忽略孩子,讓他們天生天養,到孩子染上惡習時就後悔莫及。當然也有些父母覺得自己離婚對孩子有虧欠,便給他更多的關注, 凡事滿足孩子,甚至遷就、縱容,父或母都不希望被對方小覷自己,或被外人誤解,故要爭取孩子的注意,而忽視了對孩子行為、心理上的教育與培養,甚至令孩子錯判處世價值觀,以為父母虧欠自己,可任予求索,飽足所欲。
勿當孩子傳聲筒
夫妻離異後,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最需要耐心和理性地認真思考,其中必須樹立兩個觀念:
1. 夫妻分離,但身為父母,培養孩子有不可推卻的責任與義務,要適切撫養和教育孩子,照顧他們的需要。
2. 愛護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待問題和思考,專注於合適孩子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的需要和條件,而不能把孩子變成一種顯示自己立場或欲望的介體。若懷着私心,視孩子為代言、傳達信息的對象,就很容易陷入偏差誤導,犧牲了孩子。
擱下不滿 統一教導底線
面對此個案,建議為了孩子的教養問題,爸媽要保持理性溝通和聯繫,直接的交流是最有效、有益的方法,不但不必令孩子夾在大人之間傳話,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給孩子造成精神負擔。爸媽應暫時放下對彼此的不滿,在不前設猜疑對方用心的情况下,平心靜氣以關心孩子發展的角度去談談教養問題。例如,關於買電話一事,別把問題重心放在金錢花耗、炫耀、故意作對這些質疑上,而是電話到孩子手上所引伸出的問題,如學校不建議帶回學校使用、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或聊天工具等,讓不與孩子生活的一方了解到電話帶來的實際問題,並針對個別情况,設想可行的解決方案,如要替孩子選用有限制的網絡服務計劃,兩人在教導孩子的底線上需要達到統一共識,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才有裨益。
求助社工免衝突
若需要第三者意見,獨立的專職社工,可提供更客觀意見,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感情糾葛。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孩子的年齡多少,他們最需要的是爸媽的真切關愛,平時與孩子聊天時應開放話題,對金錢、禮物的價值觀,以至電話的實用性和媽媽的擔心等,都可以在討論中理解對方的想法,即使將來面對衝突時,也能有效溝通達成雙方可接受的安排。
資料提供﹕香港家庭福利會家庭生活教育主任王志平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