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馮國堅﹕天水圍幼兒家庭的危機?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17日 06:35
2013年05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上世紀90年代起,天水圍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社區。隨着貧窮、失業、家庭暴力等問題的展現,政府及社福機構相繼推出不同的服務及計劃,使天水圍家庭在過去5至10年間獲得一些新支援,可以推算部分家庭隨着在區內居住年期愈長,建立人際網絡及掌握社區資源的能力增加,生活狀况會得以改善;這方面固然有待相關研究確定,另一方面,社區內不斷有新家庭的出現,幼兒家庭的狀况往往最能反映社區變化中新家庭面對的困難和所需的支援。


筆者受香港學生輔助會委託於2012年中進行了一項「天水圍幼兒家庭需要研究」,目的是了解天水圍幼兒家庭在親職責任、幼兒需要、家庭經濟及社會支援方面的情况,探討幼兒家庭對社會服務的需要,並提出改善建議。該研究有10間區內幼稚園參與,收回有效問卷共1461份。按目前全天水圍的幼稚園有6342個幼兒學額計算,研究的參與人數達23%。大部分受訪者居住於天水圍(76.2%),15.7%居於國內鄰近香港的地區,如深圳灣及福田。受訪者主要是女性;整體受訪人數的一半是全職家庭照顧者;受訪家庭的平均收入只有14,885元,家庭入息中位數是12,000元。比較2011年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2萬元及2011年元朗區的家庭入息中位數1.7萬元,受訪家庭的收入明顯偏低。約一半(42%)受訪家庭的幼兒父母皆持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25%的母親來港不足7年。


親職壓力大

研究結果顯示,天水圍幼兒家長的親職壓力較2006年及2008年的同類研究為低,但仍有最少50%的受訪者的壓力水平已達到需要專業輔導的水平。受訪者在父母角色方面的自我評估反映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勝任父母,但由於受訪者自信能擔任父母而在日常照顧幼兒的過程中卻未如理想,期望和現實之間的落差為幼兒父母帶來更大的壓力。父母角色勝任感低的受訪者(32.4%)同時有較高的親職壓力;這組群的特徵包括家庭收入較低、孩子數量較多、較大機會家中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及社區互助較弱。


面對多種困境

研究結果亦發現,大部分受訪者都面對以下兩項或以上的困難,屬「多重困境家庭」:

(1) 親職壓力高於正常水平;

(2) 父母角色勝任感低(即高挫敗感、低效能);

(3) 幼兒發展需要滿足度低;

(4) 社區歸屬感低;

(5) 家庭關係不良;

(6) 曾經暴力對待配偶;

(7) 曾經暴力對待孩子;

(8) 經濟壓力大。


8項不同的困境中,「曾經暴力對待孩子」是最多受訪家庭面對的問題 (50.6%),其次是「親職壓力高於正常水平」(48.2%)。受訪者中,同時面對兩項或以上困境的有710人,佔整體受訪人數的48.6%;面對3項或以上困境的有378人(25.9%);面對4項或以上困境的有151人(10.3%);面對5項或以上困境的受訪者有54人(3.7%)。


最需要關注的幼兒家庭

進一步分析「多重困境家庭」的特徵和狀况,發現大部分面對多重困境的受訪者居住於天水圍(79.6%),是非在職人士(包括失業、退休、全職學生、喪失工作能力及全職家庭照顧者);受訪家庭的收人主要介乎5000元至1萬元之間,其次是1萬元至1.5萬元;有9.3%已離婚。16.5%的多重困境受訪家庭現正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而領取綜援的受訪家庭比例亦隨困境的數量增加。困境數量愈多,夫婦年齡相差10至14年、父母皆為低學歷、沒有人分擔教育幼兒的責任及家中幼兒有特殊照顧 / 學習需要的比例愈高。


整體而言,困境數量愈多,居住於天水圍的人口比例愈高、離婚比例愈高、非在職人士比例愈高、收入愈低及夫妻年齡差距愈大。這些特徵有助識別最需要關注的幼兒家庭。在社會支持方面,多重困境受訪者曾經接受鄰居或朋友協助的比例較低。面對的困難數目愈多,表示需要家庭輔導、情緒教育、管教子女技巧、有特殊需要孩子的支援服務、幼兒照顧、債務管理、社會保障服務、暫托幼兒服務、幼兒中心及特殊幼兒中心的比例愈高。


解除危機

這是天水圍區內首個有關幼兒家庭狀况的專門研究,研究結果反映幼兒父母的親職壓力甚大,社區支援弱及家庭暴力情况嚴重;有接近一半受訪者正面對兩項或以上困境。研究員建議應增強在天水圍區內的預防性工作,包括設立駐幼稚園社工服務及在區內加強幼兒家庭外展服務,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家庭並作出即時介入。由於此研究亦發現不少受訪家庭有出現暴力行為,因此建議社工在日常的活動中滲入預防家暴的信息,也需及早識別有危機家庭。整體而言,天水圍的社會服務資源應更準確地投放於區內最有需要的群體及提供具預防性、建立家庭及社區能量的服務;幼兒家庭的需要必須得到確認。政府若繼續將支援該區幼兒家庭的急切需要置若罔聞的話,只會錯失預防家庭危機的大好機會!


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