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尋找建築的故事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19日 19:35
2013年05月19日 19: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人多樓多,維港兩岸,密麻麻的,間中佇立地標式建築,擎天巨柱IFC,外觀獨到的中銀大廈,充滿殖民地色彩的舊立法會大樓、港大陸佑堂,也有刻板單調的和諧式屋苑,景致算是獨特。


不過,每幢大樓背後如何由地上築起的故事,當中的一些妙趣蠱惑和瑕疵,若非明眼人,不易發現。


IFC建造期間竟罕有地更換建築師,結果天台多了幾隻角;貝聿銘設計中銀時違反了摩天大廈的常規,你又知道麼?

許允行(Simon)是跨國酒店集團的建築設計經理,曾參與設計圓方、iSQUARE、apm等。他喜歡收集建築的故事,捉住一些不合常理的小問題,尋根究柢。記者邀約訪問,他選擇在匯豐銀行地下的銅獅會合,原來有玄機。為何銅獅身後的地下平台層可半條柱也沒有,騰出一大片空地讓上班族及菲傭使用?


他即場導覽﹕一切歸功於銀行用了「衣架形」結構,利用旁邊的八組大柱及三角「衣架」,吊起了各層樓板,在中央形成一個空曠又極靈活的空間。「中間沒有柱,內部因而什麼也可以換……枱、櫈和洗手間也不是鑲死在內,是勾在地板用鎖鎖着,那便可以隨時搬動,甚至洗手間也可以搬。」


衣架形結構 匯豐地下平台空曠靈活

除了獨特的「衣架」結構外,亦有一地下水道由維港通往匯豐銀行再到禮賓府,他想起一個趣聞﹕「有個rumor(傳聞)說萬一共產黨(武力)收回香港,那港督便可以經引水道潛入匯豐銀行的金庫拿錢,之後再走到維多利亞港坐船走」,但其實引水道根本無法通往金庫,「走佬」之說不成立。可以證實的是,水道是為銀行海水冷卻系統供水,十分環保。一般冷卻系統不外乎分「氣冷」和「水冷」,前者純以空氣冷卻機器,效能較低,後者則以自來水冷卻,效能高但極不環保;相反海水冷卻系統便不會浪費用水同時有效降溫。


時值傍晚,中銀外牆的三角柱放出眩目燈光。Simon分析,這座尖塔般的地標樓層平面面積隨着高度而縮小,在建築上也不是主流手法,「正常來說一定是愈高層的租金愈可觀,因為海景愈漂亮,但由於要把樓宇扯高,令到它的高層較細(只有地下的25%)」。原來,當年中國銀行給了建築師貝聿銘兩個要求,一是希望大廈成為地標性建築,甚至是全港最高;二是建築成本要在10億元之內。


四大柱三角斜柱 中銀用鐵少30%

貝聿銘的設計減少樓面面積,以及只用四條大柱和三角形斜柱(即在外牆的用柱連成的三角形)作主要結構,鋼鐵用量較正常少30%,才可成當時第一高樓。「憑着這高度成為了當時香港第一高樓,用這個標籤收更高的租值……經過這麼多年,假如樓宇是矮的話,租值不會特別高,而它現時租值在中環還是屬於第一流……物有所值!」


跟着Simon走在熙來攘往的中環,在眾多高聳入雲的建築物中穿插,記者好像也跟着變得眼利起來。傾談間,Simon提到現時一些新市鎮建築物全是複製而成,屋邨學校設計一樣,僅外牆顏色不同,街景變得單一。不過複製模式能快速發展新市鎮,滿足居住需求。多聊一會,發現他正是住在出名「無街」的將軍澳。不會悶嗎?「悶!當然悶啦!」,但因為樓下便是地鐵站和商場,Simon為了方便,甘願放棄街景,住進「蛋糕樓」。


舊立法會大樓

花崗岩難找難保養

莊嚴神聖的舊立法會大樓,原來花了8年尋找合適的花崗岩及石匠建造,歷時12年才落成。對着這座一級歷史建築的圓拱形石柱,Simon說大樓非常珍貴,即使有錢也未必能再蓋一幢,「這種花崗岩呢,在香港幾乎找不到了」。但花崗岩同時帶來驚人的維修費﹕「因為這石容易黏塵,十分難清潔,而且不能用普通水或清潔劑,否則會腐壞它。要找特別的石粉磨(去污漬)」。


國金一期二期

國金一、二期,原來蓋到第三、四層時,其中一個發展商要求更換建築師﹕「你看到IFC(一期)底層是圓形,上面是正方形,便是蓋到那時便換建築師,新建築師(Cesar Pelli)希望上面是方形的」。換設計師後其實也有一番爭持。若按發展商要求,室內空間要方正便利租戶使用,恐怕國金一、二期會變成兩條又長又直的柱,Cesar Pelli便想到建造一座上細下大的塔型建築,可惜故事不如貝聿銘建中銀一樣,國金沒成為尖塔,最後雙方同意國金一、二期外牆微彎,成了現時模樣。但由於興建國金一期時間緊迫(為配合「玫瑰園計劃」),最後沒如國金二期微彎,只簡單地把四角改成缺角營造美感。至於如此大工程何以中途換建築師,原因至今仍是個謎﹕「當時也有很多講法,有說恆基覺得圓形的大廈不方便放桌子,影響租值;亦有說是風水問題……但老闆要改,便要改啦!」


站在IFC中庭,Simon說﹕「這類活動區或中庭位是投放最多錢的……這兒直接收入不多,但可以帶動很多人流入商場賺錢」,建築師面對中庭時都會十分忐忑,因做得太大,便減少可供租出的商戶數目;做得太細,便難以舉辦活動。他指IFC的中庭用起上來不太方便,「apm個中庭便幫商場賺了很多錢」,因中庭有七層樓高,且被所有商店包圍,成為推廣熱點。


中銀與相鄰建築

特別角度為風水?

不少人認為「三尖八角」的中國銀行像把巨刀,Simon說﹕「這隻角指向禮賓府,所以(中銀落成後)尤德爵士便死了,之後衛奕信要做手術,所以董建華一直也不願住禮賓府便是這原因,(因為)這隻角指向他。」而中銀旁的花旗銀行大廈東翼外形亦如一個盾,不像平常辦公室,「Office正常是四四方方的,這樣才容易裝修和放桌子,但他故意不是四四方方」,難免令人聯想到是以盾牌「擋住」中銀尖角。


至於在旁的長江中心,不像匯豐銀行、大會堂等與維港成一平行線,Simon估計,較遲落成的長江中心是因為中銀而改變大廈方向。「要直望維港,它(長江中心)應該正面坐望才正常,但你看它扭了角度。而且這大街(金鐘道)不是同一水平(線),故意扭了角度」,記者所見長江中心的一角的確指向中銀,但不知是否故意。口吻十足堪輿學家的Simon坦言﹕「在這行業這麼多年,總要懂一點風水」,雖然非精密科學,但有不少顧客也會考慮風水來蓋樓的。


香港中央圖書館 「頭細身大不協調」

為免建築師間爭生意引起惡意中傷,原來香港建築師學會守則列明,會員不可批評其他會員的作品,曾有建築師接受傳媒採訪時,指中央圖書館有美學問題而引起風波,幸好圖書館是政府工程,由建築署設計,事件才得以平息。Simon亦認為,這幢彷羅馬式建築頂部的巴特農神殿式裝飾,與整幢大廈的比例不協調,頭細身大,而外牆柱子阻擋景觀,不實用又不美觀。


半島酒店 統一石材鋁板風格

80年代的半島酒店人客漸多,加上文化中心阻擋不少海景,曾考慮將整幢16世紀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拆掉重建,但因為法例規限高度要在60米內,而且酒店會面臨停業數年而告吹。後來政府放寬高度限制至120米,酒店便決定加建一幢120米高的新翼,但因為已找不到當年用以興建舊翼的石材,於是以電腦調校鋁板的色彩統一風格,半島酒店才得以屹立在維港之畔80多年。


文﹕楊宇軒

圖﹕葉家豪、受訪者提供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