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推倒這堵牆!」("Tear down this wall!")。在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列根站在處於東西柏林交界的勃蘭登堡門前發表演說,呼籲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把象徵東西方分裂冷戰、東歐共產獨裁統治的柏林圍牆推倒。這一句歷史名言是何等令東西柏林人激奮。終於,在1989年11月9日,這道全長逾150公里的柏林圍牆被推倒了。
在2013年3月初,有數以千計的示威者聚集在柏林圍牆最長的一段遺址,不斷高呼「這堵牆必要保留!」(德語原文:「Die Mauer muss bleiben!」 )。今天這句話卻是無限沉重、無奈和悲憤。
即使經過連日的抗議示威、柏林市政府討價還價及換地或改路建議等等,一家地產發展商竟在3月27日清晨5時,在毫無知會下用挖土機把四幅柏林圍牆牆體拆卸,留下了約6米闊的空隙,好讓它的豪宅施工地盤通道無阻。這一幢豪宅將會有36個住宅單位,當中20個單位樓花已賣出,因此發展商不考慮另覓選址。為了36個有錢家庭或投資者,犧牲了德國甚至歐洲近代歷史最重要的一個遺址,我雖不是德國人,但仍心如刀割,正如皇后碼頭被拆時一樣,痛。
見證冷戰史 宣揚自由和平
在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眾多國際藝術家在這一段保留得最長的圍牆遺址上作畫,以愛、和平、自由及平等為主題,這一道「東邊畫廊」是柏林最著名最重要的地標。其實,它是不是旅遊景點並不重要,因為它本身的意義是記載着一段世人不應忘記的歷史。我聽柏林朋友訴說當年在東柏林生活的種種,面向東柏林的圍牆前數百米是無人地帶,重重鐵絲網、警犬日夜巡邏、自動機關槍掃射,他們只能遠遠地遙望對岸的自由。這道牆分隔了無數家庭,東柏林人生活在如牢獄的共產統治下。儘管幾乎是不可能,仍有人拚死投奔自由,嘗試跨牆游過施普雷河往西柏林。1961至1989年間,136人命喪柏林圍牆之下。
請發展商政客放過遺址
柏林圍牆就是歷史,讓人們記着自由的可貴,冷戰對人民造成的傷害。如今,一幢豪宅便把它拆件推倒。地產商推說,即使沒有豪宅,這段圍牆亦會因為計劃興建的跨河大橋的出口而被分拆。
其實,早在1990年代,柏林圍牆已被拆出四個缺口,當時沒有公眾在意;於2006年因一座演唱會表演場館和泊船位而在爭議聲中拆出一道出口;今趟是第六個缺口。我疑問,德國出了名繁複的司法程序,別說這幢豪宅了,那跨河大橋的批地、建築範圍、規模和附近配套等等必定要經過不下數十個政府部門,在公開諮詢和審批的期間,監察政府的市議員為何不反對?現在站出來和示威者一起呼喊抗議,口說已和地產商不停斡旋的政客,不又是同一班人嗎?
無論何種經濟、發展或政治理由,應尊重歷史,放過遺址,柏林應如此,香港亦應如此。
文﹕阮志盈(香港人,現居柏林)
在2013年3月初,有數以千計的示威者聚集在柏林圍牆最長的一段遺址,不斷高呼「這堵牆必要保留!」(德語原文:「Die Mauer muss bleiben!」 )。今天這句話卻是無限沉重、無奈和悲憤。
即使經過連日的抗議示威、柏林市政府討價還價及換地或改路建議等等,一家地產發展商竟在3月27日清晨5時,在毫無知會下用挖土機把四幅柏林圍牆牆體拆卸,留下了約6米闊的空隙,好讓它的豪宅施工地盤通道無阻。這一幢豪宅將會有36個住宅單位,當中20個單位樓花已賣出,因此發展商不考慮另覓選址。為了36個有錢家庭或投資者,犧牲了德國甚至歐洲近代歷史最重要的一個遺址,我雖不是德國人,但仍心如刀割,正如皇后碼頭被拆時一樣,痛。
見證冷戰史 宣揚自由和平
在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眾多國際藝術家在這一段保留得最長的圍牆遺址上作畫,以愛、和平、自由及平等為主題,這一道「東邊畫廊」是柏林最著名最重要的地標。其實,它是不是旅遊景點並不重要,因為它本身的意義是記載着一段世人不應忘記的歷史。我聽柏林朋友訴說當年在東柏林生活的種種,面向東柏林的圍牆前數百米是無人地帶,重重鐵絲網、警犬日夜巡邏、自動機關槍掃射,他們只能遠遠地遙望對岸的自由。這道牆分隔了無數家庭,東柏林人生活在如牢獄的共產統治下。儘管幾乎是不可能,仍有人拚死投奔自由,嘗試跨牆游過施普雷河往西柏林。1961至1989年間,136人命喪柏林圍牆之下。
請發展商政客放過遺址
柏林圍牆就是歷史,讓人們記着自由的可貴,冷戰對人民造成的傷害。如今,一幢豪宅便把它拆件推倒。地產商推說,即使沒有豪宅,這段圍牆亦會因為計劃興建的跨河大橋的出口而被分拆。
其實,早在1990年代,柏林圍牆已被拆出四個缺口,當時沒有公眾在意;於2006年因一座演唱會表演場館和泊船位而在爭議聲中拆出一道出口;今趟是第六個缺口。我疑問,德國出了名繁複的司法程序,別說這幢豪宅了,那跨河大橋的批地、建築範圍、規模和附近配套等等必定要經過不下數十個政府部門,在公開諮詢和審批的期間,監察政府的市議員為何不反對?現在站出來和示威者一起呼喊抗議,口說已和地產商不停斡旋的政客,不又是同一班人嗎?
無論何種經濟、發展或政治理由,應尊重歷史,放過遺址,柏林應如此,香港亦應如此。
文﹕阮志盈(香港人,現居柏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