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俄羅斯一個裝載老鼠、蠑螈等生物上太空進行測試的太空艙周日返回地球,在長達1個月的太空旅程後,大部分被送上太空的動物均「壯烈犧牲」。研究員希望,今次實驗能助科學家研究長期太空旅程對動物的影響,望能為載人探測火星任務鋪路。
測試無重狀態對細胞影響
載有45隻老鼠、8隻蒙古沙鼠、15隻蠑螈、數隻蝸牛、數條蛇和一些植物的Bion-M太空艙,於上月中升空。今次研究為近年來最大型的太空動物試驗,目的是測試長期太空飛行下,生物如何適應無重狀態及無重狀態對生物的細胞結構、繁殖能力的影響。設計實驗的科學家說,實驗主要聚焦在微重力狀態如何影響骨骼和神經系統,及有機體的肌肉和心臟。艙內大約3.3立方米的自由空間供「乘客」生活,內部溫度為24℃左右,濕度在40%到70%之間。艙內還仿照赤道情形,將每天設置為12小時白天和12小時黑夜。
負責人:半數鼠亡為預計之內
太空艙周日完成繞行地球1個月的任務後返回地球,在距離莫斯科東南約1200公里的奧倫堡(Orenburg)着陸。科學家發現,大部分動物未能熬過漫長旅程,除了15隻老鼠及小量蝸牛等小生物能夠「死過翻生」外,其他老鼠、蒙古沙鼠和蠑螈皆全部死掉,原因相信與裝備故障或太空生活壓力有關。
負責今次研究的俄羅斯醫學及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西霍夫(Vladimir Sychov)表示:「這是首次有動物被單獨送上太空這麼久……少於半數的老鼠生還,但那是早已預計的。不幸地,由於儀器失靈,我們失去了所有的蠑螈」。生還的動物將被送到莫斯科接受安樂死,然後將被研究及分析。
(綜合報道)
測試無重狀態對細胞影響
載有45隻老鼠、8隻蒙古沙鼠、15隻蠑螈、數隻蝸牛、數條蛇和一些植物的Bion-M太空艙,於上月中升空。今次研究為近年來最大型的太空動物試驗,目的是測試長期太空飛行下,生物如何適應無重狀態及無重狀態對生物的細胞結構、繁殖能力的影響。設計實驗的科學家說,實驗主要聚焦在微重力狀態如何影響骨骼和神經系統,及有機體的肌肉和心臟。艙內大約3.3立方米的自由空間供「乘客」生活,內部溫度為24℃左右,濕度在40%到70%之間。艙內還仿照赤道情形,將每天設置為12小時白天和12小時黑夜。
負責人:半數鼠亡為預計之內
太空艙周日完成繞行地球1個月的任務後返回地球,在距離莫斯科東南約1200公里的奧倫堡(Orenburg)着陸。科學家發現,大部分動物未能熬過漫長旅程,除了15隻老鼠及小量蝸牛等小生物能夠「死過翻生」外,其他老鼠、蒙古沙鼠和蠑螈皆全部死掉,原因相信與裝備故障或太空生活壓力有關。
負責今次研究的俄羅斯醫學及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西霍夫(Vladimir Sychov)表示:「這是首次有動物被單獨送上太空這麼久……少於半數的老鼠生還,但那是早已預計的。不幸地,由於儀器失靈,我們失去了所有的蠑螈」。生還的動物將被送到莫斯科接受安樂死,然後將被研究及分析。
(綜合報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