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法文以前,我在大學時修讀過日文和西班牙語,不過課室的空氣如斯自由,倒是在法國的班房裏才遇上。
「你覺得自己是什麼人?」
還記得那是我在巴黎索邦大學的第二學期法文課,開學那天,老師不單要我們向全班介紹自己是哪裏人,同時也要分享自己覺得自己是哪裏的人,和為什麼。這就很有趣,因為我們都很了解大家背景,但其實未必知道同學的想法是什麼,所以那一節課我特別專心。美國同學說:「我是美國人,但我覺得自己不是美國人而是加州人,加州才讓我有家的感覺。」日本同學說:「我是日本人,但我更覺得自己是名古屋人,我們有不同的特產啊!」坐我旁邊的瑞典超帥男同學說:「我是瑞典人,但我覺得自己是北歐人,即使是挪威人還是丹麥人,我感覺也跟他們很親近,大概是我們的語言很相近吧!芬蘭人除外啊。」老師回應:「那倒有點奇怪,人們通常對一個地區比一個國家更有歸屬感,而你,竟然對更廣大的北歐有更深的感情。」老師看看我:「那你呢?」我看看班上的中國同學,再說:「我的護照上雖然說我是中國人,但我卻只覺得自己是香港人。因為我拿的是香港特區護照、說的是廣東話、寫的是繁體字,香港獨立於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法律,我們有自己一套制度。」
語言堂已見法國特性
要在語言課上學習用「我覺得……」來造句可以有很多可能性,比如是我覺得自己的性格是怎樣怎樣、我覺得巴黎怎樣怎樣……但法國班房這下真夠有深度,這情况在以往學英文、日文和西班牙文未曾遇過,突然覺得,語言課堂已是國家特性的縮影。法文課裏,我們討論很多關於法國總統選舉、法國的教育體制、工時、罷工文化等等,繼而同學們要輪流分享自己國家的情况是怎樣,自己個人的看法又是什麼,課堂裏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喋喋不休,法文課的氣氛和選材正正體現了法國人熱愛討論和愛談政治的本性。
雖然那次那十來秒的口語練習,未必令班上的同學加深對香港和中國關係的了解,可是自那次起,我卻完完全全被法國班房裏這種着重個人思考和完全自由表達發言的氣氛而着迷。
文、圖:Zenobeebee(香港人,現居巴黎,facebook專頁:http://www.fb.com/ZenobeebeeAParis)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