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莊勤﹕做一個負責任的捐款人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31日 06:35
2013年05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5月中的時候我和我的女兒隨同培苗行動的義工到了甘肅省定西巿渭源縣探望受助高中生,並作了一些考察。希望能把我看到的和引發的隨想與讀者分享。


培苗行動對甘肅渭源縣高中貧困優異高中生的學宿雜費資助是在青海省進行了同類資助幾年後的基礎上,接納了我的建議在2011年開始的。目前培苗行動在國內資助的貧困高中生超過2300人,在渭源縣渭源一中及二中資助的貧困高中生超過500人。這次探訪,除了培苗兩位員工、我與女兒外,另外還有西安事變張學良將軍的侄女Linda Chang,她非常熱心培苗的工作,也關心貧困地區學生的學習情况。除了Linda Chang外,還有兩位贊助人和義工KY 和 Emily。這次探訪除了帶同了派發給學生的資助學宿雜費外,KY 和 Emily更帶同了上次探訪時為學生驗了眼而配好的眼鏡送去。此外,也帶同了一些贊助人特別指定送給他們贊助的學生的小禮物送去。途中在蘭州也接載了兩個培苗贊助去年剛畢業正在蘭州念大學的渭源一中畢業生一同往渭源協助組織工作。


這次探訪,除了對學生逐一派發學費、眼鏡和小禮物外,也和受助學生們搞了一些活動和遊戲,更為高三受助生即將要參加的高考打氣鼓勵。


貧困高中

面對獨特不可思議的情况

除了探望學生,也作了探訪,從探訪中了解了目前貧困高中所面對的獨特和不可思議的情况。雖然培苗的贊助(另外內地地方政府也對達50%的貧困高中學生每年資助1500元)解決了一些貧困高中學生學費宿費雜費的問題,但目前國內物價高,吃成了來自貧困家庭同學們最大的問題。我們發現學校的食堂一個飯盒4元,這些發育期的孩子,一頓飯一個飯盒哪夠?加上一個小小的燒餅是1元,兩個便是2元,這樣每頓飯得5到6元才能填飽肚子,學校的宿舍不准學生在宿舍內煮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學生為了省錢,便不住在學校的宿舍而在學校外的民房租房住。那樣他們便可以自己煮食,每餐煮一大碗麵和菜才需2元左右。每個月省下200多元。


我和我的女兒去家訪了渭源二中一些男生租的民房,渭源二中外長長一列平房很多都是這些租給學生的土磚(泥磚)建的平房,一個房間每學期800元,房內的牀不是牀,只是磚頭承起的木板;省錢的3個學生一間房,稍好一點的兩人一間。房間沒有取暖,我們探訪時5月中天氣白天15至18度,晚上只有8度。我贊助的幾個孩子中,一個只16歲高中一年級的男生說,他在初中一年級只有13歲時已經開始這樣為省吃的開支而租住在學校外的民房。我不知道冬天時這些10多歲的孩子怎麼熬過。為了省吃的開支,這麽多只有10多歲的孩子便要熬着寒冷的天氣沒人管沒人照顧獨立地生活,對於我們來說實在是不可思議的。


很多有需要的人

等着有心人的援手

香港人對內地救災扶貧捐款的熱情,因為中國紅十字會郭美美事件和香港對四川地震災後援建項目出現的種種問題而變得冷卻和猶豫。然而,事實是在中國遼闊的國土裏確實仍然在很多很多沒有人留意的角落,有着很多有需要的人等着有心人的援手和支持。我相信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有愛心,但也正正是因為這種愛心而使我們猶豫,我們擔心我們從愛心出發的捐款不知道會被貪婪的官員挪到哪裏去。


內地貪婪的官僚就如一道阻隔了願意捐助和急需援助的人的高牆。


3月份的時候,梁乃鵬博士打電話給我,說看過以前我寫過關於國內貧困學生的情况的文章,希望捐一筆錢支持培苗在這方面的工作。為了這筆捐款,梁博士在百忙中抽了一天下午親自帶同他的秘書到培苗行動的辦公室了解及詳細詢問了培苗的項目、工作方式,並且特別了解捐款中用在行政費用上的百分比才決定落實他的捐款。


梁博士是一個負責任的捐款人,而我想,充滿愛心的香港人,無論我們捐出的是怎樣的微不足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這樣:做一個負責任的捐款人。


做一個負責任捐款人的原因

香港是一個為了講求效率而太商業化的社會,很多人沒留意香港的街頭籌款,很多慈善團體已把街頭籌款的工作外判給了一些專業的籌款公司,而這些公司在籌到的款項抽一個百分比作為酬勞。這百分比可能比一些慈善團體從善款中抽取的日常行政費用還要高。這樣的外判籌款方式,對於慈善團體來說,可能是更專業、更有效率,籌得的善款也必然更高;但對於捐款者來說,肯定那是另一番的滋味。


這也是在我們掏進腰包拿出我們的錢準備捐獻的時候,也必須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捐款人的原因。


這些年來的香港社會,個別媒體習慣了在大小事上均鼓吹仇恨和猜疑,很多很多的人在每天被這種仇恨和猜疑密集地轟炸下,變得冷漠、猜忌、躁動不安、不快樂和動搖了對人性本善的信念。


如果說內地官僚的貪婪是阻隔香港人的愛心和善心流向國內需要援助的同胞的一道牆,那麼近年來在香港人中慢慢地蔓延的冷漠、猜忌、躁動不安和不快便是另一度阻隔人與人之間那種正能量相互流動、相互裨益的高牆。


移除藏於內心深處的高牆

一隻黃色巨鴨在維港漂浮的意念,來自很多人兒時泡在浴缸玩母親放在水面上的小膠鴨兒那種天真、快樂、無憂無慮的回憶。


漂在維港那黃色巨鴨觸動了無數人兒時回憶,追尋那種沒有猜忌和仇恨的童真。


在甘肅渭源,滿頭白髮的Linda Chang 對受助的學生們說要不懈努力,但也必須快樂地學習,同學們反應熱烈。當培苗的工作人員與高一的學生一起活動遊戲鼓勵他們互相認識、了解和分享時,這些只10多歲的孩子忘卻了貧窮帶來的不便和不快,放開懷抱相互認識和與所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縱然生活艱困,在他們臉上流露出的卻是來自內心的喜悅,沒有仇恨、猜忌和不安。


香港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但這些年來香港每天沒有很多使人開心快樂的新聞。報章新聞標題盡是「鬧」、「轟」和「斥」的字句;人們對讚美、鼓勵和包容的用詞顯得格外吝嗇。很高興能當一個負責任的捐款人,逃離這被仇恨、猜忌和躁動不安烏雲籠罩的城巿數天,讓那些簡單純真快樂的面孔洗滌我的心靈、移除那藏於內心深處充滿着猜疑和躁動不安的高牆。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