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記者的朋友談起海外生活輕鬆寫意,反映了部分港人希望於退休後到海外養老的心思。事實上,不少人已付諸行動,促成海外養老的主要因素有三,分別是親友團聚、海外生活成本低或海外社會福利好。其中,部署海外養老,需要作什麼準備,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準備赴海外養老的人士須首先明確,是想於海外短期居住,抑或永久定居。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張佩儀指出,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因它涉及是否入海外籍及是否要申請納入當地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其中,有些人嚮往海外某處的生活,是基於以往旅行帶來了非常愉快的體驗,可能未必真的想融入當地社區居住,那不妨以不定期的三五個月短居來豐富退休生活。畢竟香港的稅收低,交通便捷,親朋戚友環繞,而移民海外需適應當地文化,還有治安、政治、財富保護及傳承等問題都要考慮。
張佩儀指出,若要永久定居海外,愈早做準備愈好。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若當事人臨時有念頭想移民,退休前於本港投保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等,除非可升級至全球保障,否則將造成多年來保險供款的浪費。與此同時,仔細研究目標移居地的社會福利及生活成本,也十分必要。
台文化背景相近 惟退休保障欠奉
近年愈來愈多人提及赴台灣養老,因為考慮到都是華人社會,文化背景類似,當地生活成本又相對低,又不似內地有各種食品安全問題,看似是不錯的選擇。特別是作為港人,投資移民條件十分優待,僅需500萬新台幣(約合130萬港元),而外籍人士的要求是3000萬新台幣。不過,須注意,台灣的退休保障制度並不完善,城市長者僅能領取數千元不等的新台幣敬老津貼,農村長者則是7000元老農津貼。且「排富條款」規定,家庭財富超過500萬新台幣者不得領取兩項津貼,即投資移民至台灣並順利入籍後,港人也很難享受當地的養老津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使得當地醫療資源缺乏,或不能滿足長者的醫療需求。
美加澳消費水平高於香港
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國的社會福利非常優越,當然,投資移民的資產要求也不菲(見表),特別是,若要進入當地社會保障體系,就要早作安排。例如新西蘭規定,每名公民65歲前於當地定居滿10年,其中55歲後於當地定居滿5年,才可領取養老金。加拿大也要求領取養老金的人士須於65歲時至少於當地住滿10年,其中領取時也要一年內至少於加拿大住滿半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港人熱門移居地中,澳洲、新西蘭、英國等都有退休移民計劃,相關計劃資金門檻較低,但從年齡限制來看,可能長者難以申領當地養老金。
生活成本方面,由於港人收入主要以港元計,除了要留意移居目的地通脹水平外,還須注意外幣兌港元匯價的變化。以港元兌人民幣及澳元為例,過去10年來港元均相對貶值約26%。其實要比較生活成本,閣下可參考《經濟學人》定期公布的「巨無霸指數」(The Big Mac Index)。簡言之,它將麥當勞在各國分店中售賣的巨無霸價格進行比較,可用於測量兩種貨幣匯率在理論上是否合理。年初公布的「巨無霸指數」顯示,本港巨無霸2.19美元,而瑞士、加拿大、澳洲、美國等分別為7.12美元、5.39美元、4.9美元及4.37美元。當然,該指數僅是粗略估算,反映移民上述國家或較香港需要更充裕退休儲備金。
星居民海外收入不徵稅
另外,移居地的稅制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這包括儲蓄利息稅、資本利得稅、消費稅及遺產稅等,不同國家甚至國家內各行政區都有不同安排。以遺產稅為例,新加坡、加拿大等均和香港一樣,不徵收遺產稅,而美國525萬美元以上起徵的遺產稅稅率最高可達4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對居民海外所得不收稅,其「居民」定義包括上一年度於新加坡居留或工作183天以上(含183天)的外籍人士。
明報記者 王小青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