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六四過去24年,諸多學生領袖的名字,在人們的記憶中始終定格於1989年。2011年,沉寂一時的天安門學生領袖之一沈彤,赫然出現在《華爾街日報》,報道他參與佔領華爾街運動。潛行十多載後重新被社會運動召喚,近年他更關心香港民間團體的情况。對於他們這些親歷六四的學生而言,每年維園的燭光,是溫暖他們心靈的畫面,那力竭聲嘶呼喊平反的力量,遠遠大於港人所想。「這一拳一腳可能打不倒一個巨人,這一塊石頭可能打不得很進。但是歷史站在我們這一邊,或者說,我們站在歷史對的一邊。」
「我們站在歷史對的一邊」
學運期間,沈彤任「高自聯」常委、北京高校學生對話團副團長。六四鎮壓後一星期,他離開北京,流亡美國。然而,六四發生後幾乎近15年的時間,他總反覆做着同一個噩夢﹕滿街的人被從後射傷。直至長女約8年前出世,他的心才定下來。沈彤早前在美國接受港台《頭條新聞》訪問時說到這段,平靜的臉輕皺了一下。
參與「佔領華爾街」想起以前
到美一段時間後,他花了十多年平復心情,專注他的多媒體軟件事業和寫作,3名子女相繼出生,心態也較昔日平靜,但對六四,心底一直壓着一份責任感。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讓他想起學生時代的自己。那時他不單跟年輕人一起上街,還提供意見,「這種參與感,其實很原始(raw)」。今年初,他就籌組了釋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全球運動。他期望的,是一個更好的中國。
每天讀港聞 反國教科震撼
採訪沈彤的編導溫懿德表示,沈彤在美時幾乎每天都讀香港的新聞,對於反國教科運動尤其覺震撼。沈彤在訪問中提及,每年維園的六四晚會,「規模最大,也是最感人的」,一看到那燭光的圖片就激動流淚。談到六四這麼多年未得平反,他看着當年不在現場,卻苦苦為中國人民福祉、為中國命運堅持多年的港人,半點不灰心。
「大家不用太悲哀、不用太消沉,其實我們不用太計較某一個事情某一個做法它的效果,這一拳一腳可能打不倒一個巨人。」儘管不是每塊石頭都能準確擊中巨人,「但是歷史站在我們這一邊,或者是,我們站在歷史對的一邊」。
數度低調來港 曾晤學民
獨立中文筆會理事潘嘉偉向本報透露,沈彤近年曾數度低調來港,對年輕人最為關心,並被反國教科的運動深深感動,曾與學民思潮、支聯會、支青組、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等成員見面。潘稱,沈彤屬實際派,策略很紮實,除了透過團體了解情况,亦探討如何在國際發聲及支援。
另一學運領袖柴玲亦接受了《頭條新聞》訪問,二人訪問的節錄版今晚7時將在無綫播放的《頭條新聞》播出,港台網站將提供足本重溫。
【六四系列之二】
明報記者 袁柏恩
「我們站在歷史對的一邊」
學運期間,沈彤任「高自聯」常委、北京高校學生對話團副團長。六四鎮壓後一星期,他離開北京,流亡美國。然而,六四發生後幾乎近15年的時間,他總反覆做着同一個噩夢﹕滿街的人被從後射傷。直至長女約8年前出世,他的心才定下來。沈彤早前在美國接受港台《頭條新聞》訪問時說到這段,平靜的臉輕皺了一下。
參與「佔領華爾街」想起以前
到美一段時間後,他花了十多年平復心情,專注他的多媒體軟件事業和寫作,3名子女相繼出生,心態也較昔日平靜,但對六四,心底一直壓着一份責任感。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讓他想起學生時代的自己。那時他不單跟年輕人一起上街,還提供意見,「這種參與感,其實很原始(raw)」。今年初,他就籌組了釋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全球運動。他期望的,是一個更好的中國。
每天讀港聞 反國教科震撼
採訪沈彤的編導溫懿德表示,沈彤在美時幾乎每天都讀香港的新聞,對於反國教科運動尤其覺震撼。沈彤在訪問中提及,每年維園的六四晚會,「規模最大,也是最感人的」,一看到那燭光的圖片就激動流淚。談到六四這麼多年未得平反,他看着當年不在現場,卻苦苦為中國人民福祉、為中國命運堅持多年的港人,半點不灰心。
「大家不用太悲哀、不用太消沉,其實我們不用太計較某一個事情某一個做法它的效果,這一拳一腳可能打不倒一個巨人。」儘管不是每塊石頭都能準確擊中巨人,「但是歷史站在我們這一邊,或者是,我們站在歷史對的一邊」。
數度低調來港 曾晤學民
獨立中文筆會理事潘嘉偉向本報透露,沈彤近年曾數度低調來港,對年輕人最為關心,並被反國教科的運動深深感動,曾與學民思潮、支聯會、支青組、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等成員見面。潘稱,沈彤屬實際派,策略很紮實,除了透過團體了解情况,亦探討如何在國際發聲及支援。
另一學運領袖柴玲亦接受了《頭條新聞》訪問,二人訪問的節錄版今晚7時將在無綫播放的《頭條新聞》播出,港台網站將提供足本重溫。
【六四系列之二】
明報記者 袁柏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