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伊拉克戰爭10年過去,中國晉身伊拉克石油最大買家,出乎美國輿論意料之外,質疑「美國打仗,中國獲益」。《紐約時報》更引述華府前官員聲言「美國輸了」,形容中國不費一兵一卒,就在伊戰中獲利甚豐。中國專家對此不表認同,指出中國在伊拉克發掘經濟機遇的戰略,根本無關伊戰,更質疑若非當地和平受阻,中國只會獲利更豐。
《紐時》周日以「中國正於伊拉克石油景氣中攫取最大利益」,報道中國成為伊拉克石油最大買家。《紐時》中文網標題「美國打敗薩達姆,石油卻歸了中國」,則更直接了當地彰顯美國輿論對這一現實的糾結。報道指出,在美國出兵將薩達姆拉下台10年後的今日,中國的石油購買量幾乎已佔伊拉克產量的一半,將近每日150萬桶,甚至希望贏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入標競投埃克森美孚在當地最大油田擁有的股份。目前伊拉克已成為中國第六大原油進口國。
「美打敗薩達姆 石油歸中國」
華盛頓國防大學中東問題專家納塔利(Denise Natali)聲言:「中國人是後薩達姆時代伊拉克石油產業景氣的最大受益者。」小布殊年代負責伊拉克石油政策的國防部官員馬科夫斯基(Michael Makovsky)更直指「我們(美國)輸了」,他形容中國與伊戰沒有關係,「但從經濟角度來看,他們卻從那場戰爭中獲益,我們的第五艦隊和空軍幫助確保他們的供應」。立場保守的美國富商特朗普(Donald Trump)周一在霍士電視節目訪問中高呼這是「醜聞」,指摘美國政府在伊戰耗費1.5萬億美元和損失千計人命,卻目視「中國拿走所有原油」,「而我們一無所得」。
另一方面,納塔利也坦言,中國「需要能源」,「而且他們想要進入這個市場」,反映中國進入伊拉克石油市場,最主要的誘因還是自身的石油需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接受本報訪問表示,不認同中國是伊戰最大贏家的講法。他指出,中國的能源需求本因經濟發展而上升,因此對蘊藏量豐富的伊拉克石油感興趣十分正常。他反駁道,與其說中國因伊戰而獲利,倒不如說戰火拖慢華企於伊國的投資,「如果是和平環境,(華企進入伊拉克的步伐)可能更快!」
開採合約華企中標最多
伊戰結束後,埃克森美孚等美國油企確曾贏得不少伊拉克的石油開採合約,不過中國近年顯著加大對伊拉克的投入,在2009至2012年,伊拉克舉行四輪勘探開採合約招標中,以華企贏得最多,對比之下美企版圖漸縮,2009年底的一次甚至全軍覆沒。《紐時》指出,在伊拉克投資的中資公司如中石油等都是國企,「不必對股東負責、支付股息,甚至不必有盈利」,而是中國推行能源安全的戰略外交政策的工具,願意接受收益極低的合約,自然比西方私人企業佔優。時殷弘則強調:「華企只是進行商業競爭。」
明報記者
《紐時》周日以「中國正於伊拉克石油景氣中攫取最大利益」,報道中國成為伊拉克石油最大買家。《紐時》中文網標題「美國打敗薩達姆,石油卻歸了中國」,則更直接了當地彰顯美國輿論對這一現實的糾結。報道指出,在美國出兵將薩達姆拉下台10年後的今日,中國的石油購買量幾乎已佔伊拉克產量的一半,將近每日150萬桶,甚至希望贏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入標競投埃克森美孚在當地最大油田擁有的股份。目前伊拉克已成為中國第六大原油進口國。
「美打敗薩達姆 石油歸中國」
華盛頓國防大學中東問題專家納塔利(Denise Natali)聲言:「中國人是後薩達姆時代伊拉克石油產業景氣的最大受益者。」小布殊年代負責伊拉克石油政策的國防部官員馬科夫斯基(Michael Makovsky)更直指「我們(美國)輸了」,他形容中國與伊戰沒有關係,「但從經濟角度來看,他們卻從那場戰爭中獲益,我們的第五艦隊和空軍幫助確保他們的供應」。立場保守的美國富商特朗普(Donald Trump)周一在霍士電視節目訪問中高呼這是「醜聞」,指摘美國政府在伊戰耗費1.5萬億美元和損失千計人命,卻目視「中國拿走所有原油」,「而我們一無所得」。
另一方面,納塔利也坦言,中國「需要能源」,「而且他們想要進入這個市場」,反映中國進入伊拉克石油市場,最主要的誘因還是自身的石油需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接受本報訪問表示,不認同中國是伊戰最大贏家的講法。他指出,中國的能源需求本因經濟發展而上升,因此對蘊藏量豐富的伊拉克石油感興趣十分正常。他反駁道,與其說中國因伊戰而獲利,倒不如說戰火拖慢華企於伊國的投資,「如果是和平環境,(華企進入伊拉克的步伐)可能更快!」
開採合約華企中標最多
伊戰結束後,埃克森美孚等美國油企確曾贏得不少伊拉克的石油開採合約,不過中國近年顯著加大對伊拉克的投入,在2009至2012年,伊拉克舉行四輪勘探開採合約招標中,以華企贏得最多,對比之下美企版圖漸縮,2009年底的一次甚至全軍覆沒。《紐時》指出,在伊拉克投資的中資公司如中石油等都是國企,「不必對股東負責、支付股息,甚至不必有盈利」,而是中國推行能源安全的戰略外交政策的工具,願意接受收益極低的合約,自然比西方私人企業佔優。時殷弘則強調:「華企只是進行商業競爭。」
明報記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