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擔任北京市長的陳希同,於周日(2日)上午9時54分於北京陸軍總醫院去世,享年83歲。陳希同曾擔任「六四戒嚴總指揮」,但他在去年出版的談話錄中否認,稱當時的總理李鵬並未告訴他這一「任命」。他後來因貪污、玩忽職守等罪被判監16年。北京學者姚監復形容陳是「悲劇人物」,承擔了一個市長不能承擔的歷史責任,但若真要因六四而審判他,刑罰絕對比現時的貪污罪更重。
消息人士指出,陳希同的兒子陳小同前日向親友發出手機短訊,稱其父於6月2日在北京去世,逝世時家人都在身邊,「感謝朋友們在父親生病期間的關心和幫助」。據悉,陳希同遺體仍暫存醫院,待家人商量後事,未如外界傳言般「匿名」火化。香港中通社昨晚發稿證實消息。
中通社昨發稿證身故 非「匿名」火化
陳希同1930年6月生於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18歲時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2年在北京市委辦公室任幹事,1983年4月陳希同擔任北京市長,1992年任市委書記。1989年六四鎮壓後,陳希同以北京市長兼國務委員的名義,向全國人大作《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况報告》,認定學潮是「暴亂」、當局鎮壓是「平暴」,但陳希同去年在港出版的《陳希同親述:眾口鑠金難鑠真》(下簡稱《親述》)一書中說,他只是照稿讀,事件定性並非他決定。
自辯稱不知「總指揮」任命
執筆整理《親述》的國務院研究中心前研究員姚監復對本報說,官方通訊社願意在6月4日這個敏感日子證實陳希同死訊,也不算有意押後,「如果他們想要押後,至少再押一天」。他評價陳希同「是一個悲劇時代的悲劇人物」。「他本來是學中文的,搞詩詞的,後來去了做警察,去了政府做秘書,最後做了市長、市委書記,他走的這條道路,導致了必然是個悲劇。」姚監復說,根據《李鵬日記》,陳希同是「六四戒嚴總指揮」,但陳希同說他自己並不知這一任命,「他當時對我說,有機會他要去問李鵬,現在他死了,也問不了。以他是一個刑事犯之身,他也沒有這個權力去找李鵬」。
姚監復:倘審判六四 陳罪責更重
姚監復認為,陳希同身為北京市長,並無能力調動24萬大軍,「這是一場軍事小戰爭的規模,讓他一個市長承擔,變成一場局部動亂,是想大事化小」。姚解釋,這不代表陳沒有責任,若有一個國際法庭以反人類罪行就六四事件審判陳希同,刑罰一定會比貪污罪重得多,「他是想要減輕罪責,但歷史就是歷史,我的作用就是,他們對歷史認識到什麼程度,我就把它記錄下來,讀者比作者聰明,你們可以判斷」。
在《親述》出版前,陳希同也被國保登門施壓,要求他撤銷對姚監復的授權,停止出版該書。出版之後,姚監復就再未能聯絡陳希同,「之前用的手機號碼都關機了」。
明報記者
消息人士指出,陳希同的兒子陳小同前日向親友發出手機短訊,稱其父於6月2日在北京去世,逝世時家人都在身邊,「感謝朋友們在父親生病期間的關心和幫助」。據悉,陳希同遺體仍暫存醫院,待家人商量後事,未如外界傳言般「匿名」火化。香港中通社昨晚發稿證實消息。
中通社昨發稿證身故 非「匿名」火化
陳希同1930年6月生於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18歲時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2年在北京市委辦公室任幹事,1983年4月陳希同擔任北京市長,1992年任市委書記。1989年六四鎮壓後,陳希同以北京市長兼國務委員的名義,向全國人大作《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况報告》,認定學潮是「暴亂」、當局鎮壓是「平暴」,但陳希同去年在港出版的《陳希同親述:眾口鑠金難鑠真》(下簡稱《親述》)一書中說,他只是照稿讀,事件定性並非他決定。
自辯稱不知「總指揮」任命
執筆整理《親述》的國務院研究中心前研究員姚監復對本報說,官方通訊社願意在6月4日這個敏感日子證實陳希同死訊,也不算有意押後,「如果他們想要押後,至少再押一天」。他評價陳希同「是一個悲劇時代的悲劇人物」。「他本來是學中文的,搞詩詞的,後來去了做警察,去了政府做秘書,最後做了市長、市委書記,他走的這條道路,導致了必然是個悲劇。」姚監復說,根據《李鵬日記》,陳希同是「六四戒嚴總指揮」,但陳希同說他自己並不知這一任命,「他當時對我說,有機會他要去問李鵬,現在他死了,也問不了。以他是一個刑事犯之身,他也沒有這個權力去找李鵬」。
姚監復:倘審判六四 陳罪責更重
姚監復認為,陳希同身為北京市長,並無能力調動24萬大軍,「這是一場軍事小戰爭的規模,讓他一個市長承擔,變成一場局部動亂,是想大事化小」。姚解釋,這不代表陳沒有責任,若有一個國際法庭以反人類罪行就六四事件審判陳希同,刑罰一定會比貪污罪重得多,「他是想要減輕罪責,但歷史就是歷史,我的作用就是,他們對歷史認識到什麼程度,我就把它記錄下來,讀者比作者聰明,你們可以判斷」。
在《親述》出版前,陳希同也被國保登門施壓,要求他撤銷對姚監復的授權,停止出版該書。出版之後,姚監復就再未能聯絡陳希同,「之前用的手機號碼都關機了」。
明報記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