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百歲杜葉錫恩:財團忘善待基層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09日 23:35
2013年06月09日 23: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一想到基層市民住劏房,我心裏就特別難過。」大半生為本港基層爭權益、上周剛度過百歲生辰的杜葉錫恩,雖然淡出政壇多年,但堅持每天閱報,關注本港大小事務。說到近年最令她痛心的社會問題,杜太直指是基層的生活問題未有解決,而問題核心是大地主只顧賺錢賣樓,對為他們服務的工人卻關顧不足,「若政府害怕財團不敢正視問題,我不會對他們有任何尊重」。


生於英國的杜葉錫恩大半生在港生活,曾任市政局及立法局議員30多年,一直為本港基層爭取權益,不論房屋、教育、小販等民生問題都見她的影子。她與丈夫杜學魁在1950年代創立慕光英文書院,主張向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援助。


杜葉錫恩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手撐助行器走動自如,精神不錯,提起基層住屋問題時,更是字字鏗鏘,「我沒有覺得基層生活有進步」,「那些分隔房間(劏房),租金貴、生活環境差,只會令基層怨氣增」。


杜太早在1983年已在報章撰文炮轟樓價太高,部分工人連細小房間都負擔不起,只能住在山邊、天台上的僭建木屋,或棲身後巷或天橋底。她遺憾現今香港的基層住屋問題仍嚴重,而昔日山邊木屋僅換成舊區「劏房」,「英政府當年是因為想取地大批興建房屋,但至少基層有落腳點,當年14元月租只佔薪酬小部分(1950年代石峽尾邨單位月租14元,當年技工月入約100元,租金只佔收入一成多),可以養家,但我們現在沒有足夠的廉租屋」。


若政府怕財團 不會尊重

最新統計顯示本港約有17萬人住劏房,杜太說,基層生活艱苦,與大地主和大財團不無關係。她解釋本港不少土地本可用作建公屋,都被發展商買下,雖為政府庫房增加收入,但最大得益者是一眾地產商,「他們買了地、建了樓,之後用更高更高的價錢將樓賣出去,卻忘了沒有工人他們就建不了樓,忘了善待為他們工作的人」。她更點名批評,「富有的大地主,如李氏家族,賺了錢只顧存起來留給兒子」,沒有與工人分享成果,沒在薪酬上協助基層,讓他們得到良好的生活環境。


身為「僱主」之一的杜葉錫恩,原來都有善待兩名照顧她起居作息的菲傭,兩人分別以本港外傭薪酬3920元的一倍人工聘用,花費的是個人積蓄,「她們跟了我14年,薪酬不止是給她們,她們還有家人要養,我想令他們可以自立」。


「我不是怪責政府或怪責梁振英,但若政府害怕財團不敢正視問題,我不會對他們有任何尊重」。杜太說,政府總要想辦法,要財團增加將賺到的巨額金錢投放到社會,收稅又好、拿回地皮建屋也好,不能再沒有行動。


明報記者 鄭穎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