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iBond認購者 投機心態重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10日 06:35
2013年06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第三次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在傳媒、銀行、證券公司的海量宣傳和報道下,認購人數和金額破紀錄已無懸念。當大眾明白這是政府送錢的穩賺不賠行當,香港人自詡醒目,那有不認購之理。但這值得高興嗎?政府發行iBond的目的是什麼?


兩年前特區政府首次發行iBond,定價在面價100,我已經說它的設計不合理(2011年7月11日峰哥EQ文章),是慷納稅人的慨,送錢給少數人,而且很大可能是機構投資者得益更多。


首批iBond轉手率 活躍過二線股

2011年那次認購,只有15.6萬份申請,認購總額131.6億元。透過證券公司申請金額是10.58億元(1058萬份,每份面價100元),而經銀行申請的則有120.99億元。如果平均分配,證券公司客戶共獲804萬份(實際應該低於這個數額,因為證券公司客戶認購額度較大)。按港交所資料,這隻編號4208的證券在2011年7月29日上市首天的成交量是1,493,650份,2011年全年成交量是7,895,421份,即是透過證券公司認購第一批iBond的投資者多在第一次派息前便把iBond賣掉。那時掛牌購進iBond的券商多是A組大行,它們的客戶多是機構投資者。4208到上周五止的累積成交量已經超過2000萬份。兩年時間的翻手率200%,較二線股還活躍,真不知是喜或悲。


iBond可以通過交易所或銀行買賣,但銀行的買賣沒有統一的統計資料。媒體的報道是7月29日通過銀行成交了約300萬份。依此推算,銀行客戶持有的第一批iBond也有4000多萬份已經轉手,始終不渝的是少數。


次批iBond炒風更熾 差價較小

有了第一批iBond的經驗,大眾終於知道政府是透過iBond送錢給投資者。於是去年的第二批iBond(4214),申請人數倍增至33.25萬,認購總額更三級跳達498.36億元。這次iBond申請者,有88%(29萬份申請,金額440億元)是經銀行,12%(4萬份申請,金額57.7億元)經證券公司。第二批iBond投資者明顯是為了賺它上市時的價差。因此這隻編號4214的iBond,交易較第一批的4208活躍得多。4214在2012年6月25日掛牌首天就成交了6,737,300份,是4208上市後3個多月的累積成交量;4214上市一個月的累積成交量已經超過1100萬份,即是透過證券公司認購第二批iBond的投資者已經把它賣掉,袋袋平安。


今年以來,4214的平均日成交量(不計6月25日的)是4208的兩倍有多。似乎接手4214的投資者也不是長期投資,這些投機行為反而方便了4214的二級市場活動,造成4214的買賣價差較4208小。


美債息飈 或刺激新iBond交投

債券收益率(以前香港習慣叫孳息率,現在都跟大陸叫法)近期急漲,上周五美國3年國債息率收一年新高0.5083厘。但3年收益率在4218上市前難以飈升至1厘以上,即是4218上市首日買賣價格肯定在100以上。香港散戶投資者對債券投資知識貧乏,債券收益率波動更會嚇怕他們,促使他們盡快拋售iBond。4218上市首日,成交量恐怕會破4214的紀錄。嗚呼耶?嘻哈耶?


陳茂峰博士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