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以反恐之名的監控通訊做法,據美國前中央情報局人員斯諾登(Edward Snowden)爆料,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情况並非對特定目標監控,而是對美國國民以至全球使用美國電訊業者伺服器的客戶,不由分說地蒐集數據資料,然後才在其間尋找所謂的反恐情報,換言之,全球民衆都成為NSA的監控對象。從數據蒐集範圍和可能衍生的情况,美國的做法顯然已經超過反恐所需,不禁令人懷疑箇中存在不可告人的「隱蔽議程」。除非美國提供可信解釋,否則,全球各國應該要求美國停止有關監控計劃,以保障各國人民的私隱和避免因而招致其他損失。
麥卡錫以反共之名行惡
NSA藉反恐之名侵私隱
斯諾登爆料之後,在美國引起關注和討論,總的而言,奧巴馬政府迄今未遭到太大壓力,國會議員反對聲浪不大,共和黨未藉此發難;至於民間,根據《華盛頓郵報》-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56%美國公民接受國安局為反恐對以百萬計美國人進行電話監控,41%表示反對。另外,調查還發現45%受訪者表示,若數據秘密蒐集真能阻止另一次類似9•11的恐怖襲擊,政府就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民衆網絡活動的監控。
9•11恐襲經歷,改變了美國人私隱的概念,使美國政府的手很容易地就伸進他們的生活,例如搭乘飛機要經過類似赤裸檢視的X光機,美國人都默默接受,不能攜帶液體登機等諸多不便,更是並無怨言了。這一切,一貫假設是美國政府在私隱與國家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得到全民接受和配合。斯諾登披露NSA的做法,顯然並非如此,美國政府的手伸得太長了,已經侵犯個人生活領域,只是調查數字顯示多數美國人在恐怖襲擊威脅面前,於私隱仍然願意讓步。隨着事態持續發酵,美國民意會否轉變,仍待觀察,不過,奧巴馬政府迄今在國內未遇到太大壓力,卻是事實。
目前美國的氛圍,與1950年代初期,有點類似。當時,參議員麥卡錫煽起的美國全國反共運動,大肆渲染共產黨侵入政府和輿論界,促使成立「非美調查委員會」,在文藝界和政府部門煽動人們互相揭發,許多著名人士受到政治逼害和懷疑,不少有識之士都認為事態偏激,但是因為形格勢禁,他們變得人微言輕。事態擾攘約4年,麥卡錫被選民唾棄,所謂的「麥卡錫主義時代」結束,但是美國民主自由的形象,經此一役,已經蒙上污點。
據斯諾登披露,現在NSA監控蒐集數據的範圍,包括電話、電郵、圖片、視訊及其他網絡信息;蒐集方式則是不管有沒有目標,先蒐集和儲存大量數據,留待日後有需要時使用,使美國政府擁有「便利及追溯監督」能力,若美國日後對某人感興趣,就可以輕易找出某人的大量資料,這個蒐集方式,具有研究每一個個體的功能,包括個人特徵、性格與社交圈子等。所以,NSA的做法實際上已經侵犯了美國國民和全球民衆的私隱,若美國人為了反恐,不以為意,則斯諾登期望帶來的改變就不會出現。不幸如此,當局以反恐之名,侵犯私隱之實的惡行,雖然有不少人認為不妥,但是對促使奧巴馬政府停止繼續侵犯私隱,未構成足夠壓力,則事態與麥卡錫藉反共之名而為惡,本質上並無不同。
叛徒?英雄?
斯諾登備受爭議
美國國內促使奧巴馬政府改變監控政策的動力不足,至於外部力量,歐洲方面反應強烈,因為斯諾登披露的情况若屬實,NSA的做法已經牴觸了歐洲許多國家的私隱法。奧巴馬本月18日訪問德國,德國政府表示屆時總理默克爾將向奧巴馬詢問NSA的監控計劃。事實上,NSA可以直接到美國九大電訊業企業的伺服器取數據資料,其監控範圍和方式超越反恐所需,則NSA勞師動衆蒐集所得,究竟有什麼用途?若美國不解釋清楚,則只能懷疑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美國以外,歐洲對NSA的不當行徑,最有發言權,期望歐洲對奧巴馬政府施加足夠壓力,使全球民衆的私隱以至一些國家的國家安全,重新得到保障和尊重。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答覆記者查問時,着重介紹香港與美國簽署了引渡協議,顯示美國意圖引渡斯諾登回美,甚為明顯,但是,美國就斯諾登涉及的事態仍未定性,目前難以評估美國對付斯諾登的力度;至於斯諾登繼續藏身香港,據知他可能聘請人權律師,準備與美國政府周旋到底。所以,未來一段日子,香港有可能成為斯諾登與美國政府的角力平台,香港的法制、法治、高度自治和一國兩制是怎麼一回事,將暴露在世人面前,事關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形象和聲譽,這是我們促請北京不宜插手,應該讓港府自行處理的原因。
在美國,雖然多數人仍以反恐優先,有人認為斯諾登是「叛徒」,不過,也有人視他為英雄(例如《今日美國》的社論,就認為斯諾登的說法若是真的,他的作為就是英雄之舉);至於美國以外的世界,認為斯諾登揭破美國「老大哥」的虛假面具者,大不乏人,因為斯諾登並非一般泄密者,他對NSA侵犯私隱的實質知情,以吹口哨(whistle blowing)方式提醒世人,意圖改變不公義情况,所以,斯諾登的做法可視為「良心泄密」,值得嚮往自由的人珍惜和捍衛。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麥卡錫以反共之名行惡
NSA藉反恐之名侵私隱
斯諾登爆料之後,在美國引起關注和討論,總的而言,奧巴馬政府迄今未遭到太大壓力,國會議員反對聲浪不大,共和黨未藉此發難;至於民間,根據《華盛頓郵報》-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56%美國公民接受國安局為反恐對以百萬計美國人進行電話監控,41%表示反對。另外,調查還發現45%受訪者表示,若數據秘密蒐集真能阻止另一次類似9•11的恐怖襲擊,政府就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民衆網絡活動的監控。
9•11恐襲經歷,改變了美國人私隱的概念,使美國政府的手很容易地就伸進他們的生活,例如搭乘飛機要經過類似赤裸檢視的X光機,美國人都默默接受,不能攜帶液體登機等諸多不便,更是並無怨言了。這一切,一貫假設是美國政府在私隱與國家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得到全民接受和配合。斯諾登披露NSA的做法,顯然並非如此,美國政府的手伸得太長了,已經侵犯個人生活領域,只是調查數字顯示多數美國人在恐怖襲擊威脅面前,於私隱仍然願意讓步。隨着事態持續發酵,美國民意會否轉變,仍待觀察,不過,奧巴馬政府迄今在國內未遇到太大壓力,卻是事實。
目前美國的氛圍,與1950年代初期,有點類似。當時,參議員麥卡錫煽起的美國全國反共運動,大肆渲染共產黨侵入政府和輿論界,促使成立「非美調查委員會」,在文藝界和政府部門煽動人們互相揭發,許多著名人士受到政治逼害和懷疑,不少有識之士都認為事態偏激,但是因為形格勢禁,他們變得人微言輕。事態擾攘約4年,麥卡錫被選民唾棄,所謂的「麥卡錫主義時代」結束,但是美國民主自由的形象,經此一役,已經蒙上污點。
據斯諾登披露,現在NSA監控蒐集數據的範圍,包括電話、電郵、圖片、視訊及其他網絡信息;蒐集方式則是不管有沒有目標,先蒐集和儲存大量數據,留待日後有需要時使用,使美國政府擁有「便利及追溯監督」能力,若美國日後對某人感興趣,就可以輕易找出某人的大量資料,這個蒐集方式,具有研究每一個個體的功能,包括個人特徵、性格與社交圈子等。所以,NSA的做法實際上已經侵犯了美國國民和全球民衆的私隱,若美國人為了反恐,不以為意,則斯諾登期望帶來的改變就不會出現。不幸如此,當局以反恐之名,侵犯私隱之實的惡行,雖然有不少人認為不妥,但是對促使奧巴馬政府停止繼續侵犯私隱,未構成足夠壓力,則事態與麥卡錫藉反共之名而為惡,本質上並無不同。
叛徒?英雄?
斯諾登備受爭議
美國國內促使奧巴馬政府改變監控政策的動力不足,至於外部力量,歐洲方面反應強烈,因為斯諾登披露的情况若屬實,NSA的做法已經牴觸了歐洲許多國家的私隱法。奧巴馬本月18日訪問德國,德國政府表示屆時總理默克爾將向奧巴馬詢問NSA的監控計劃。事實上,NSA可以直接到美國九大電訊業企業的伺服器取數據資料,其監控範圍和方式超越反恐所需,則NSA勞師動衆蒐集所得,究竟有什麼用途?若美國不解釋清楚,則只能懷疑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美國以外,歐洲對NSA的不當行徑,最有發言權,期望歐洲對奧巴馬政府施加足夠壓力,使全球民衆的私隱以至一些國家的國家安全,重新得到保障和尊重。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答覆記者查問時,着重介紹香港與美國簽署了引渡協議,顯示美國意圖引渡斯諾登回美,甚為明顯,但是,美國就斯諾登涉及的事態仍未定性,目前難以評估美國對付斯諾登的力度;至於斯諾登繼續藏身香港,據知他可能聘請人權律師,準備與美國政府周旋到底。所以,未來一段日子,香港有可能成為斯諾登與美國政府的角力平台,香港的法制、法治、高度自治和一國兩制是怎麼一回事,將暴露在世人面前,事關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形象和聲譽,這是我們促請北京不宜插手,應該讓港府自行處理的原因。
在美國,雖然多數人仍以反恐優先,有人認為斯諾登是「叛徒」,不過,也有人視他為英雄(例如《今日美國》的社論,就認為斯諾登的說法若是真的,他的作為就是英雄之舉);至於美國以外的世界,認為斯諾登揭破美國「老大哥」的虛假面具者,大不乏人,因為斯諾登並非一般泄密者,他對NSA侵犯私隱的實質知情,以吹口哨(whistle blowing)方式提醒世人,意圖改變不公義情况,所以,斯諾登的做法可視為「良心泄密」,值得嚮往自由的人珍惜和捍衛。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