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許承恩﹕反思通識「政敵」的批評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13日 06:35
2013年06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部分建制派議員近月對通識科多番批評,如梁美芬議員指出身為兩子之母,可謂是「受害人」,並再次建議將通識科變為選修科。


針對這些議員,尤其是梁美芬議員的言論,不少教育界同工已主動提出反駁,我大部分同意,在此不多覆述。不過,亦正因為有通識科老師身分,我們應仔細了解這些議員的批評,試從另一角度思考這些批評背後的理據,如有合適建議,須虛心接納,作出改善。


參考他們的批評,主要有三點。一、課程太廣太深;二、考評太集中於政治議題當中;三、擔心老師有偏頗立場,或用了有預設立場的教材。


事實上,就課程的「廣」、「深」問題,教育當局一直承認有此一問題存在,支持通識科的前線老師也多番提出建議,包括刪減課程內容,如將六大單元框架下共12個主題整合刪剪,甚至刪走其中一個單元。就此,教育局須盡快定下時間表,提出方案,落實建議。


至於考評題目太集中於政治議題,值得再檢視。就2013年考試為例,「拉布」一題固然是政治題目,但刊登六四燭光晚會照片題目的主題實為「身分認同」,考生不一定以政治角度作答。至於餘下4題題目,分別為肥胖問題、固體廢物處理、中國可持續發展,以及家庭主夫現象。可是,觀乎傳媒所有報道,基於社會關注點全在政治題目當中,所有討論差不多只集中在兩題所謂政治題上。就此,通識科老師須反思:究竟是社會大眾一窩蜂關注政治題目,或是試卷真的只集中考核政治題目?故此,老師、學生亦不應順應社會關注點盲目追隨,將「政治」議題放諸其他議題之上。


關於教材,以至老師教學偏頗一點,的確值得注意。通識科在刪減課程的背景下,仍須注意堅守多角度觀點的重要。事實上,除教育局外,各界監察也見重要。《中國模式》教材的批評正是一活生生的例子。另外,教協「佔領中環」教材,也是在建制派人士極力批評下,快速改製出「2.0」版本,以求更全面,可謂是一種正面結果。


最後,其實梁議員也不是一味批評。在5月30日立法會會議上,她很認同「獨立專題探究(IES)」的正面意義,這對前線為IES辛勞經營的老師、學生而言,某程度上也是一種認同。


作者是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