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經濟全面放緩,「城鎮化」作為新一屆政府推動經濟的戰略重點,更是備受關注。然而,研究「城鎮化」多年的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接受本報專訪時,否認投資4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搞城鎮化的傳聞,他表示,新型城鎮化將不再由政府主導,而是市場主導,故不存在中央審批投資額度問題,由發改委牽頭的「全國城鎮化綱要」相信年底前可以出台。
重點為農民工「市民化」
李鐵表示:「若強調城鎮化投資金額,就是計劃經濟的方式,而新型城鎮化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方式,這不會算出投資多少,而是由市場決定如何投資,政府的角色是創造平台和條件。」
近期,有關城鎮化投資傳聞滿天飛。李鐵認為,市場對城鎮化的理解仍存誤解,「都認為是城市建設,因為地方政府一向的城市發展路徑,就是大量投資,搞政績工程等等。這種大興土木的城鎮化認識需要調整。」
他強調,此次中央所定調的「新型城鎮化」,重點是農民工「市民化」,工作重心是從為戶籍居民錦上添花,轉向為中低收入人口、外來人口提供公共服務,把原來的短期政績工程轉化為長期的基礎設施改革,將土地消耗模式轉變成資源集約型。顯然,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在於戶籍改革,而戶籍制度改革的難點在於扭轉地方政府的原有的思維方式。李鐵說,他曾經和內地五位市長交流過,他們都表達了不願意分享城市資源給非戶籍居民的想法。
李鐵建議,地方政府必須改變依賴土地取得收入的做法,這就需要對城市運營體制進行改革,不能過度福利化,需要有效利用資源,否則要素價格失真,例如水價、電價,就會造成嚴重浪費,亦不符合市場規律;另一方面,改變基礎設施投入來源,考慮民資、外資,不一定由政府自己做。
他又指出,在戶改過程中,各級政府都應承擔責任,中央政府也需要對地方政府給予政策支持,以緩解地方的財務壓力,尤其在教育、醫療資源的分配問題上。
據介紹,《全國城鎮化綱要》仍在起草過程中,已經徵求過一次意見;雖然目前中央強調「市民化」的思路清晰,但地方上理解並不一樣,很多仍在期待政策支持和行政審批,因此城鎮化現實的操作方式仍需與地方磨合,「需要的時間要長一點,今年內出台沒有大問題,但具體時間未定。」
明報記者 張聞文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