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政治文化研究室室主任張明澍月前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內地社會「左派」佔38.1%,「中間派」佔51.5%,「右派」佔8%,逾半數人對中式民主較為滿意。對此,自認中間派的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吳法天認為,儘管極端派別顯得更喧囂,但沉默的人是大多數,他們的聲音不應被忽略,他們相信中國改革進程在進步,並無革命必要。
吳法天本名吳丹紅,生於1978年,浙江義烏人,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後。
中國輿論空間中的「左右」之爭,從知識界蔓延媒體和網絡,議題囊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大有全民參與之勢,甚至出現混亂事件。4月,自由派經濟學家茅于軾在多個城市的講座曾遭左派鬧場,他本人更頻頻收到恐嚇電話。去年7月,記者周燕與吳法天網上辯論時因語言不合,相約見面辯論,大批網友和艾未未等自由派人士也到場,現場一片混亂,吳法天稱遭艾未未等人圍毆。
自認中間偏右被劃左派
吳法天常在網上辯論,被認為是左派代表人物,甚至被指「高級五毛」。但他自認屬於「中間偏右」,支持法治和改革,也批評政府。之所以被歸為「左派」,他相信是當今輿論風氣整體偏右:「極右佔據輿論主流,使得中軸線向右偏,很大一部分本應是中間派甚至偏右的人都被劃歸為『左派』。」他分析,現在右派又以極右為主流,左派則是以中間偏左、新左派等為主流,極左事實上被邊緣化,沒有話語空間。他認為有些觀點看上去聲勢浩大,但事實上沉默的人才是社會大多數,這些人平日生活安穩,也許根本不在乎這些,但他們的意見和力量不應被忽略。
改革前提:和平討論
張明澍在研究結果公布之後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左派右派,都想把日子過好,都是一派」,都關注腐敗、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分歧在於解決思路不同,雙方可爭論,但不能放棄理性甚至罵街。但吳法天對此說法不表贊同:「有的人是想大多數人過好日子,有的人是想自己過好日子。」說起自己去年7月的遭遇,他表示,談論改革前提是和平討論,不訴諸暴力,無論是對他的暴力、還是對茅于軾的暴力都是不對的。
「革命不太可能出現」
他表示,自己也批評政府,關注利益集團與地產商牟取暴利等問題,認為貧富差距、官員財產公開、社會監督體系等都需要進一步完善,但相信革命「不應該也不太可能」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像一座建了60多年的大廈,你說哪個地方不好,本身就在改嘛。但是要一下把大廈基石抽掉,受苦的還是老百姓,應當盡量避免這種需要很大社會代價的變革模式。」他認為,爆發革命的前提是國家已病入膏肓,現時中國是存在問題,但總體框架不存在根本問題,民主和改革都在慢慢進步。
(「左右中國」系列之四•完)
明報記者 楊歡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