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繼新界東北後,政府今日將公布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方案。該區文物古蹟豐富,有11幢已評為歷史建築,然而有逾200年歷史的法定古蹟楊侯宮,在5月底連場大雨中,遭倒塌大樹壓毁屋頂及側牆,至今仍未維修。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批評政府沒做好古蹟保養,倡議發展洪水橋時,應妥善保存新界傳統文化,例如開拓洪水橋為本土文化城,並開闢墟市推動地區經濟。
古蹟辦:5月接通知 擬8月底修葺
古蹟辦回覆,5月23日已知悉楊侯宮遭塌樹壓毀,翌日已暫停開放廟宇,古蹟辦已安排承建商移走倒塌樹幹,並檢視損毁狀况。初步檢視後,發現除屋面有損毁外,楊侯宮側牆上方亦遭破壞,但對建築物結構未造成即時危險。古蹟辦正對受損部分作結構勘察,預料月底前完成,並於8月底修葺,但完工時間要視乎工程進度。
根據古蹟辦網頁資料,位於元朗廈村的楊侯宮於1811年改建而成,迄今有200多年歷史,1988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由政府斥資全面重修。
不過,本報記者上周到訪楊侯宮時,見有樹枝插入屋面仍未清理。麥美娟表示,楊侯宮於5月底封閉,至今接近兩個月,其間古蹟辦只在屋面損毁部分蓋帆布,質疑古蹟辦對法定古蹟沒足夠保護。
議員倡洪水橋成本土文化城
她說,工聯會已草擬洪水橋規劃建議書,稍後提交政府,由於洪水橋有11幢歷史建築物,反映區內有濃厚歷史及文化背景,認為政府規劃時要顧及村內氛圍,倡議政府將洪水橋作為本土文化城,並設立國術中心,推廣紮花牌、神功戲、龍獅、打醮等新界傳統活動,以及連結鄰近的屏山文物徑。
為避免洪水橋變成另一個天水圍,她稱政府應保留街道文化,例如開闢墟市吸引人流,以增加區內就業機會,推動地區經濟。她續稱,未來區內公營房屋比例應較私樓高,並要求私樓地皮加入港人港地條款。
發展區擬撥地物流業
鑑於區內有27%用地作露天儲物、港口後勤等用途,有地區人士透露,政府傾向在新發展區內撥出地皮予物流業,以整合有關用地。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