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明報專訊】名人傳記電影一向是奧斯卡評審團的寵兒,遠至甘地與莫札特,近至Ray Charles及Harvey Milk,都能為該片男星帶來金像影帝殊榮。阿斯頓古查(Ashton Kutcher)入行14年從沒代表作,最為人所熟悉的身分竟是狄美摩亞(Demi Moore)前夫,難怪他主演《喬布斯》使出渾身解數,務求扮到形神俱似,就算未能爭獎,至少爭一口氣。
2011年10月5日,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喬布斯(Steve Jobs)逝世,終年56歲。一年之後,市場上唯一獲喬布斯授權出版、由《時代》周刊前執行總編輯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傳記《喬布斯傳》面世,但在此前,一家商業教育機構的創辦人Mark Hulme已率先計劃拍攝喬布斯傳記片,並吩咐一名從沒撰寫電影劇本經驗的員工Matt Whiteley,擔任新片編劇,這就是《喬布斯》的創作過程了。
低成本獨立製作
《喬布斯》並非荷李活億萬大製作,而是製作費僅需1200萬美元(約9360萬港元)的獨立電影,並由擅拍同類低成本作品如Saving Vote的祖舒米高斯登(Joshua Michael Stern)執導,因此傳媒焦點,無可避免集中在扮演喬布斯的美劇《宅男一pair半》阿斯頓古查身上。
阿斯頓古查外表跟年輕時代的喬布斯確有幾分相像,加上前者亦是貨真價實的IT人,本身擁有一家多媒體製作公司,又創辦高科技投資基金,更是史上首位突破百萬名追隨者的Twitter用戶,難怪形神俱似。
為了令造型更加完美,阿斯頓古查在新片開鏡前,先透過他在IT界的人脈關係,廣泛收集有關喬布斯的資料,經過整合然後消化,花上3個月時間學習對方的獨特行路姿態,又翻看他喜歡的書籍、收聽他喜歡的音樂,甚至模仿其只吃生果的飲食習慣,結果弄至腸胃不適需送院治療。為了拍戲,他可以去得幾盡。
雖說《喬布斯》並非官方授權傳記片,但在資料蒐集上絕不馬虎,例如邀請了跟喬布斯識於微時的蘋果公司早期員工Daniel Kottke擔任顧問,提供不少珍貴且真實的意見,包括戲中提及喬布斯輟學後加入雅達利電子公司,為了解決「撞磚」遊戲(Breakout)的電路設計問題,於是請來好友Steve Wozniak出手相助,卻侵吞了對方部分酬勞,電影都如實拍攝。
對於「蘋果迷」來說,全片最珍貴的鏡頭莫過於在喬布斯的故居取景,包括生產蘋果個人電腦Apple-1的車房。不過,據Daniel Kottke憶述當時只有他一人長期留在車房內工作,Steve Wozniak大約每周出現一次,提供設計上的新構思並進行產品檢測,喬布斯則躲在廚房打電話尋找投資者,而非像戲中提及,一大班人齊集車房內開工般熱鬧。
影評人有讚有彈
《喬布斯》或許能滿足部分「蘋果迷」的窺秘心態,不過,影評人卻有讚有彈,The Hollywood Reporter認為阿斯頓古查的表現確是全片亮點,《華盛頓郵報》及《電訊報》卻不滿導演和編劇把喬布斯的前半生只作平鋪直敍、浮光掠影的描述,但沒透露其原委或動機,令電影彷彿變成一部偽紀錄片,觀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年初《喬布斯》率先在美國辛丹斯電影節首映,由於口碑一般,公映日期一再延遲,待正式開畫後卻能迅速封掉蝕本門,可見此片對「蘋果迷」或「非果迷」都有吸引力,且看稍後在全球公映,能否成功掀起另一股喬布斯熱潮。
文:張晴
2011年10月5日,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喬布斯(Steve Jobs)逝世,終年56歲。一年之後,市場上唯一獲喬布斯授權出版、由《時代》周刊前執行總編輯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傳記《喬布斯傳》面世,但在此前,一家商業教育機構的創辦人Mark Hulme已率先計劃拍攝喬布斯傳記片,並吩咐一名從沒撰寫電影劇本經驗的員工Matt Whiteley,擔任新片編劇,這就是《喬布斯》的創作過程了。
低成本獨立製作
《喬布斯》並非荷李活億萬大製作,而是製作費僅需1200萬美元(約9360萬港元)的獨立電影,並由擅拍同類低成本作品如Saving Vote的祖舒米高斯登(Joshua Michael Stern)執導,因此傳媒焦點,無可避免集中在扮演喬布斯的美劇《宅男一pair半》阿斯頓古查身上。
阿斯頓古查外表跟年輕時代的喬布斯確有幾分相像,加上前者亦是貨真價實的IT人,本身擁有一家多媒體製作公司,又創辦高科技投資基金,更是史上首位突破百萬名追隨者的Twitter用戶,難怪形神俱似。
為了令造型更加完美,阿斯頓古查在新片開鏡前,先透過他在IT界的人脈關係,廣泛收集有關喬布斯的資料,經過整合然後消化,花上3個月時間學習對方的獨特行路姿態,又翻看他喜歡的書籍、收聽他喜歡的音樂,甚至模仿其只吃生果的飲食習慣,結果弄至腸胃不適需送院治療。為了拍戲,他可以去得幾盡。
雖說《喬布斯》並非官方授權傳記片,但在資料蒐集上絕不馬虎,例如邀請了跟喬布斯識於微時的蘋果公司早期員工Daniel Kottke擔任顧問,提供不少珍貴且真實的意見,包括戲中提及喬布斯輟學後加入雅達利電子公司,為了解決「撞磚」遊戲(Breakout)的電路設計問題,於是請來好友Steve Wozniak出手相助,卻侵吞了對方部分酬勞,電影都如實拍攝。
對於「蘋果迷」來說,全片最珍貴的鏡頭莫過於在喬布斯的故居取景,包括生產蘋果個人電腦Apple-1的車房。不過,據Daniel Kottke憶述當時只有他一人長期留在車房內工作,Steve Wozniak大約每周出現一次,提供設計上的新構思並進行產品檢測,喬布斯則躲在廚房打電話尋找投資者,而非像戲中提及,一大班人齊集車房內開工般熱鬧。
影評人有讚有彈
《喬布斯》或許能滿足部分「蘋果迷」的窺秘心態,不過,影評人卻有讚有彈,The Hollywood Reporter認為阿斯頓古查的表現確是全片亮點,《華盛頓郵報》及《電訊報》卻不滿導演和編劇把喬布斯的前半生只作平鋪直敍、浮光掠影的描述,但沒透露其原委或動機,令電影彷彿變成一部偽紀錄片,觀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年初《喬布斯》率先在美國辛丹斯電影節首映,由於口碑一般,公映日期一再延遲,待正式開畫後卻能迅速封掉蝕本門,可見此片對「蘋果迷」或「非果迷」都有吸引力,且看稍後在全球公映,能否成功掀起另一股喬布斯熱潮。
文:張晴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