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學年明日正式展開,伴隨着中學語言和新學制等改革正式實施,中學界將要全面「備戰」應付種種轉變。其中學界爭議多時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正式付諸實行,除傳統英中和中中劃一授課語言外,全港有半數學校將分班分開不同語言上課,有中學推出分班「旋轉門」機制,讓初中生每年升班時皆可重選授課語言,減低標籤效應和適應問題。
全港500多間中學,新學年約一半隨教學語言微調政策而改動其教學語言。校方可按學生能力作相應的教學語言調節,包括分科分時或分班,增加英語教學元素。
位於北角寶馬山的聖貞德中學,新學年將在數學及綜合科學兩科,以分班形式,劃分為「中文班」及「英文班」分開授課,其他科目維持母語教學。校長劉柏齡表示,五班中一班有四班為數理「英文班」,今年中一新生註冊時,學生可自選授課語言,班主任再按其分班試成績及學生意願分班。
中一註冊時自選語言
劉柏齡強調,教師同時做中英文教材,重要詞彙有中英對照,他強調:「(分班)不會造成標籤效應,學生無論成績高低,可自決入讀哪種語言的班別。」
他又指出,初中同學每年升班時有「旋轉門」機制,學生可根據意願自由「出入」中文或英文班,減低適應問題。他相信,由於中文班同學沒有語言阻礙,初時中文班同學會有學習優勢,但英文班同學在適應英語學習後,相信能超越中文班學生。
暑假促家中默書助適應
另外,梁式芝書院新學年將成為新英中,書院去年開始已為微調密鑼緊鼓,校長容何家珍說:「學校一向以英語教學,現在只是重返英語教學時期,暑假已開始中英數及通識科的銜接課程,開學前已要求家長在家中幫助子女備課或者默書,以加快掌握英語學習,家校合作可有助學生適應。」
將軍澳官立中學校長趙家展指出,術科除了家政科外均用英語授課,其他學科維持中文教學。若學生反應理想,下學年會推至所有術科以英語教學。他稱,中一新生幾乎來自屋邨等基層家庭,甚少來自英文小學,初時會以中文翻譯輔助。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列豪章表示,在英中就讀的學生,學校可能會規定校內必須以英語與教師交談,假如學生未能以英語表達,學生可向教師解釋其難處,爭取學習機會。學友社設立學生電話專線2503 3399,以及青協關心一線(電話﹕2777 8899),可助學生抒發情緒。
明報記者 彭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