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似曾相識 添認同感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09日 05:35
2010年09月09日 05: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事發後數天,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馬傑偉在報章撰文,分析事件如何「充滿着港人認同的元素」,讓港人投以非比尋常的代入感﹕

1. 康泰是港人十分熟悉的旅行社,代表不少港人曾經有過的旅遊經驗。

2. 事件發生在菲律賓,幾乎大部分香港中產家庭都有請菲傭的經驗。

3. 畫面中那個拖着三個孩子的「師奶」、那個頗有修養的糖尿病老人家,還有那個冷靜又可親的導遊,拉開窗簾的殉難少女,或是驚嚇到面容扭曲的梁太,都像是我們身邊見過的鄰居、朋友、親人。

網上留言支持 同理心表現

在8個亡魂「頭七」之日,各黨派放下分歧,一同舉辦遊行。小姊弟陳梓欣和陳樂軒參與其中。他們說透過電親新聞直播看到整個過程,「無心機食飯!」梓欣非常關心事件,翌日主動上網看相關新聞,她得悉菲律賓當地人員打開遇難港人棺木任人拍照,感到很憤怒,故自製標語,要求菲律賓當局「停止侮辱死傷者」,並交代事件真相。

另一邊廂,不少網民開設網上群組,如「為菲律賓被挾持本港康泰旅行團死難者默哀,為仍生還的祈禱」,facebook上最少有7個為傷者梁頌學開設的專頁,希望他捱過這關,早日康復,不斷有人留言支持他,「為你妹妹所作出的勇敢,要繼續支持活下來,加油!」失去雙親的汪綽瑤姊弟的好友,亦在facebook群組上留言,鼓勵他們。

學者健吾事件後在報章撰文,表示「嘗試去明白網民轉發一些照片和憤怒宣言的動機」,形容網民「心中一腔憤慨,不知如何宣泄,唯有找個地方說出來」。青協關心一線單位主任吳錦娟表示,熱線自事發當晚起至9月3日,共接獲50多個電話,大部分是青少年,主要表達悲傷情緒、擔憂及憤怒。她形容這可算是同理心的表現﹕「雖與事主不相識,但有感大家都是香港人,認為事件都與他們有關。」她又指青少年近年都會關心社會,又比較勇於發聲,而且多在他們較熟悉的平台如網絡世界中表達個人想法,例如會加入相關的網絡群組,顯示他們對事件的關注。

■相關概念

同理心(empathy)

身分認同(identity)

社會政治參與(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