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討論議題:菲國挾持人質事件
學習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學習目標﹕
◆知識﹕了解事件如何反映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以及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社會參與
◆技能﹕分析不同人的背景和所處情况,如何影響其立場和理據
◆價值與態度﹕從事件中學習關懷捨己,以及用尊重的態度對待不同種族的人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從香港人的各種回應,解釋是次事件如何反映港人的身分認同。
2. 根據以上資料,分析香港人與菲律賓人之間有衝突的原因。
◆延伸回應題
1. 假如你是慘變孤兒的汪氏小姊弟的同學,你會如何協助他們渡過這個逆境?
2. 「青少年在是次事件的行動,能長久提升他們參與社會事務的動力。」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解釋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同學應先定義身分認同及所涵蓋層面,再以資料回應。例如認知層面,事件中有一些熟悉的元素(如馬傑偉教授所言),市民易於代入;情感層面方面,不少港人為此而悲痛落淚、整個社會哀悼;行動層面,例如排隊簽寫弔唁冊、出席默哀儀式,行動更往往以「香港人」自居等等。
2. 答題要留意避免將個人情感投射,特別是無助分析事件的語氣助詞及反問句。香港市民所享受的政府及警方服務一向不俗,對比其他國家較遜色的效率或服務,市民可能很難接受而給予負面評價(比較層面);另外,市民從電視直播看見營救連番失誤,與他們所期待的方法相差甚遠,感到無奈及憤怒,需要宣泄渠道。香港的菲籍傭工不幸地成為小部分市民即時的發泄對象(情感層面);網絡亦廣泛流傳一些匿名的侮辱言論,更逐漸成為極端的種族言論,不斷挑起市民的負面情緒(科技網絡層面)等等。
◆延伸回應題
1. 同學需歸納協助的原則和方法,例如原則是要他們忘記悲痛、努力生活,方法可以是邀請他們回家中吃飯,感受父母的關懷(針對父母角色層面);留意他們生活所需,必要時與他們分享文具等資源(針對經濟層面)等;在師長協助下,讓他們在小組中分享感受,並讓同學加以支持(針對壓力及支援層面)。或可相反地處理,原則是不要有特別對待,只需避免刻意提起事件,免得他們的自尊受創,反而常常想起自己的不幸。
2. 同學需選定個人立場,並注意要回應反方的論據。同意方面,青少年從身邊朋友的行動(例如前往燭光晚會),便能知道他們對參與社會事務的取向,當下一次再有其他事件發生,也能找到朋輩的支持及認同。相反方面,在facebook設立群組固然是社會參與的方法,但若青少年只停留在虛擬世界層面的參與,沒有進一步發掘其他渠道,隨着事件被淡忘,參與的興趣很可能會逐漸降低。
顧問教師﹕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劉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