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節能達標 要放棄倚賴煤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13日 05:35
2010年09月13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等13個部門聯合組成的6個「國務院督查組」近日對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青海、新疆18各重點省區的「節能減排」任務完成情况進行專項督查。所到之處,形勢逼人,「鐵腕」成為關鍵字。「十一五規劃」始於2005年,國務院印發國家發改委同有關部門制定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到2010年,中國每萬元GDP能耗將由2005年的1.2噸標準煤降至1噸以下,降幅20%。

現在,距離2010年「十一五」結束僅4個月,能否完成目標成為舉國上下和全世界的關注焦點。年初,發改委主任張平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稱,「十一五」前4年中GDP能耗2006年下降2.74%;2007年5.04%;2008年5.20%;2009年3.61%,累計下降15.6%,年均降幅4.2%。要完成「十一五」目標,2010年還要再降5.2%,時間緊、任務重……

淘汰產能拖低GDP 地方陷兩難

8月3日,國家統計局、發改委、能源局聯合公布2010年上半年能源消費同比增長11.2%,GDP同比增長11.1%。據此推算,單位GDP能耗不降反而同比上升0.09%,引起上下一片嘩然,各地能否完成任務已經迫在眉睫。

在制定「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之初,一些「老同志」告誡,中國共產黨建黨至今,還沒有一件對人民承諾的事情未實現。當初想一想,中國的單位GDP能耗是當時美國的4.6倍,日本的7.7倍,降低20%又有何難?可萬萬沒有想到中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舉國上下耗費盡了心機,背負了如此巨大的代價。

「十一五」前4年我們淘汰「落後產能」,炸掉了6006萬千瓦小火電,8172萬噸小煉鐵,6038萬噸小煉鋼,2.1億噸小水泥。今年還要關停小火電機組1000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產能2500萬噸、煉鋼600萬噸、水泥5000萬噸、電解鋁33萬噸、平板玻璃600萬重箱、造紙53萬噸。所謂的「落後產能」能炸的都炸了,新專案規模容量能搞多大就搞多大,創造價值的盈利能力前所未有地得以提高。但是,這些「偉大成就」為什麼還會造成單位GDP的「反彈」?實在令國人百思不解。

現在,國務院督查組所到之處的地方官員已經是風聲鶴唳了,因為這一次國務院宣布要動用「鐵腕」,要與政績掛鈎,不完成任務唯恐「烏紗帽」不保。可是一些地方高能耗產業也是他們創造GDP的骨幹企業,不關停「烏紗帽」難保;關了它們,能耗是降下來了,可是GDP也會跟着降下來了,不僅GDP能耗任務完成不了,保持GDP增長、財稅增收、擴大就業等等一系列的任務都難以完成,陷入進退維谷境地。

改能源結構方為治本良方

英國從1965年到2009年的44年間,人均GDP由1850美元增加到今天的46000美元,能耗從1.97億噸標準油當量,到今天的1.99億噸。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刻意去「淘汰落後產能」,英國切切實實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1965年煤炭在英國一次能源結構中消費量為1.2億噸標準油,佔一次能源比例60%。到2009年降至3000萬噸,減少了75%,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比例跌至15%。與此同時,英國1965年的天然氣從一次能源比例的0.7%增加到今天的40%。

英國的變化說明改變能源結構是治本良方,中國這種靠炸小火電、小鋼鐵、小水泥的做法治標不治本。當年歐盟國家放棄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轉向高效清潔的天然氣。

中國直到今天還迷信政府的權威和「鐵腕」,難道我們炸掉的所謂小火電、小鋼鐵、小水泥不是老百姓血汗錢造的?不是用能源和二氧化碳堆出來的?將一個還能夠經濟運行的電廠炸了,再蓋一個更大的,難道這一過程就不會增加能耗?

一味擴規模 換湯不換藥

我們還迷信「規模效益」,認為工廠、設備、企業什麼都是愈大愈好。在經濟學中有一種理論:「規模不經濟」,或被稱為「規模無效益」,指一些企業、工廠、裝備規模超過合理範圍,就會出現規模愈大效益愈差的異化現象。目前中國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無論企業和工廠的規模、經營和使用的裝備都堪稱全球最大,100萬千瓦的超臨界火電機組、百萬千伏特高壓輸電、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礦、世界最大的運煤鐵路、世界最大的煤碼頭等等,什麼都是世界最大的,結果哪?中國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費總量、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也都成了世界之最。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靠煤炭實現經濟現代化的,中國能夠成為例外嗎?

胡錦濤主席說:「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着能源的改進和更替。」換而言之,如果我們不去推動「能源的改進和更替」,繼續在「以煤為主」路上走到黑,一味去擴大企業和工廠設備的產能規模,最終只能是「換湯不換藥」,不可能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節能減排」也只能停留在形式主義的層面。

韓曉平

中國能源網CI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