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老師,為何我這篇作文的分數如此低呢?」「家寶,你的文筆雖好,可是你沒留意題目要求,所寫內容又遠離題旨,所以只能以離題分數給你打分……」
香港一直沿用命題寫作模式評估學生寫作能力,因此,按題目要求寫作,成了評分的最大關鍵。可是同學多掉以輕心,對題目匆匆一瞥便下筆,難怪每年的考試報告,總說學生「審題不清」,以致縱使文采裴然,亦只能淪為中、下品。
何謂「審題不清」?其實「審題不清」,一如患病,可按程度簡要地分為「嚴重」與「輕微」兩類,前者多稱「離題」或「不切題」;後者多稱「偏題」或「聚焦不清」。
離題文章,多見於兩方面,一是文體不當,二是寫作內容偏離題目所指定的範疇。以《一次集會開始前的見聞》為例,題目指明寫作內容要圍繞「集會」,時間限制為集會前的一刻,而「見聞」暗示應以描寫為主,抒情闡理為輔,可是部分同學,不是寫了議論文,便是內容往往牽纏於個人生活瑣事,如將起牀梳洗,乃至出發至集會場地沿途所發生的事件泛述一遍,但通篇與「集會」可說毫無瓜葛,時間又無限地延長,與「開始前」相距甚遠。
下期續談這問題。
(六之一)
文:李老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