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讀書是發達上進之路」、「普選能打救香港」,社會有很多論述,驟耳聽來順理成章,甚至成為主流價值。一直關心香港文化政策的胡恩威再度領軍《東宮西宮》,一如以往嬉笑怒罵官場,還藉電影《潛行凶間》概念,拷問這些論述道理何在。
《潛行凶間》玩轉現實與夢,主角可以從夢境把意念植入人腦,改寫人的價值觀。胡恩威說﹕「對照香港情况,好像從小至大,都被人灌輸、潛入一些意識……炒樓一定對,讀書一定選商科,搵錢最重要,讀書為搵食不為知識……」放諸政治,情况類同,「有很多假設,例如有普選香港就沒有問題。那麼,怎樣普選?細節沒有人關心。又例如,有言論自由就得,但自由如何運用?大家都沒有所謂,所以社會不重視培育記者、新聞自由的質素、記者專業地位」。
公民教育劇 破盲從誤信
被植入意念的人又如何反應?胡恩威有以下觀察﹕「他們(年輕人)覺得世界就是這樣,知道有一些意念植入腦中,但沒有想過要處理。」那麼他又曾否「誤信」主流論述?「我一代的成長經驗比現在的年輕人好得多。當時,每份報紙風格都不同,吸收的養分較多元化。Prime time(黃金時間)做的(電視節目)是有關絲綢之路、生命之源,又會介紹神州行,不是教你到日本消費……即是不會鼓吹純粹欲望的東西。」
盲從、誤信因為基本知識不足,《東宮西宮》來到第九回,打正旗號要「潛行九官凶間」,「我們希望用公民教育劇形式表達」。政治人物有很多,很多人搞不清他們的身分分別,一概呼為「官」,胡恩威想透過《東宮西宮》,讓觀眾搞清什麼是官,「香港很重視選舉,其實,選舉只是民主制度一部分,當中還包括政黨、官員、政策研究、傳媒等才成為一個生態」。
雖然官員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但一般人對官員的認識仍然很模糊。胡恩威問﹕「立法會議員是官嗎?問責局長跟政務官(AO)、公務員有什麼分別?在健全的民主生態中,這些人物怎樣分工?」大概你會說,這些問題都可以在EPA(經濟與公共事務科)書本中尋到答案。胡恩威則說﹕「不止是public affairs才要教。 」他認為上述知識都很基本,所有公民都要懂,「公民教育除了教你做好市民,還要認識政府」。
說起香港政治,胡恩威不住發炮,由教育制度至經濟發展,由西九文化區至菲律賓挾持人質事件,無不中炮。真的很差?胡恩威說﹕「我們比很多地方好,但我們不應對官員要求太低。要保持香港競爭力,就要對他們有要求。」最後,打分嚴格的胡恩威難得說「他們的基本道德水平ok」,卻不忘補上「但擺脫不了殖民地陋習,不好學、程序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