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馬央行買人債 人民幣地位升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21日 21:35
2010年09月21日 21: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英國《金融時報》昨報道,馬來西亞央行已經買入人民幣債券作為其外匯儲備,標誌着中國政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走出去」的努力取得重大進展。有分析家相信,大馬此舉可掀起骨牌效應,促成其他亞洲央行跟隨,買入人債,而這對香港來說,也將是一個機遇。

公信力提升 區內央行料跟隨

《金融時報》引述一名與中國和其他亞洲央行關係密切的國際機構官員稱,大馬購買人債是「一個突破」,中國的目標,「是要逐漸提高人民幣的地位」。大馬央行買人債的決定也可能預示着,其他亞洲國家將進一步買入人民幣證券,以加強資產多元化。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駐香港策略師科瓦茨(Dariusz Kowalczyk)說﹕「這將把人民幣的公信力,提升到一個全新水平……它將起到骨牌效應,首先是中國在亞洲的貿易伙伴,隨後將逐漸擴展至全球範圍」。

大馬央行拒絕就報道置評。截至8月底,大馬外匯儲備總額達3110億令吉,相當於1000億美元。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截至7月,大馬持有117億美元美債。知情人士表示,大馬買入人債是最近的事,據稱其他亞洲央行同時或隨後也買入人債資產,儘管至今還不知道是哪些央行。大馬央行2009年獲得合格境外投資者身分(QFII),具備投資中國股票及債券市場的資格。

中國政府上月將馬來西亞貨幣令吉,納入直接交易的貨幣範圍,並每日公布雙方匯率變動,目的是增加兩國的貿易交往和減少使用美元,以達至降低匯率風險的效果。今年頭7個月,中馬雙邊貿易額累積達到411.6億美元,按年增長60.2%。

多國掉期協議涉8000億人民幣

大馬央行買人債,可說是中國人民幣「走出去」的戰略成果。為了在經貿交易上,減少對使用美元的依賴,中國自2008年以來,與阿根廷、白俄羅斯、香港、冰島、印尼、大馬、新加坡和韓國等簽署了貨幣掉期協議,以便直接運用對方的貨幣作交易結算,至今涉及總額逾8000億元人民幣(表),儘管目前不清楚各國實際上使用了多少掉期額度。貨幣掉期是指交易雙方按照預先約定的匯率、利率等條件,在一定期限內,實行等價的貨幣資金互換,規避市場匯率波動的風險。

締結貨幣掉期協議,意味一眾合作國家及地區,可持有一大筆人民幣資金。今年8月,中國向外國央行有限度開放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目標就是讓人民幣債券成為他們運用手上人民幣資金的一個投資選擇。由於內地仍然實施資本項目下的外匯管制,香港被視為人民幣國際化重要平台,人民幣投資為本港金融業帶來新的賺錢機會。金管局8月提到,「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央行以及貨幣機構進入內地的銀行間市場,我們正與中國人民銀行就該計劃的具體事宜進行商討」。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昨亦撰文敦促本港金融業提升硬件與軟件,迎接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相關新聞刊A37及B2)。

專家:人民幣國際化需時多年

人民幣擴大使用,長遠可能挑戰到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儘管許多專家都認為,鑑於中國對金融市場的嚴厲控制,人民幣國際化還需時很多年。短期而言,美國相信會樂見其他國家開始買入人民幣債券作為儲備資產,因為這會增加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美國最近就有專家提出,美國可以買入人民幣資產,以「回敬」中國購買美債。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