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嫦娥二號奔月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02日 05:35
2010年10月02日 05: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三!二!一!點火!」指揮員一聲令下,昨晚6時59分57秒,隨着驚天巨響,運載中國第二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二號」的長征CZ3C火箭噴出火焰,緩緩上升。升空25分鐘後,嫦娥二號進入地球—月球轉移軌道,與運載火箭分離,開始了為期112小時、即約5天的奔月征程,並由此展開為期半年的太空任務。除了為「嫦娥三號」登月着陸探路以及試驗相關技術,嫦娥二號另一任務是找尋月球儲量豐富的核聚變原料「氦-3」,4名香港科學家亦有參與嫦娥二號的數據分析工作。

發射後,現場直播顯示,地面指揮中心不斷傳出衛星各種監控數據正常的報告聲音。隨着在太平洋上的測控船「遠望6號」傳來的報告,嫦娥二號與三級火箭分離。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內響起一陣掌聲,今次探月任務發射階段宣告成功。升空約一小時後,嫦娥二號展開太陽能板和定向天線,開始自行發電,建立與地面的聯繫,並用衛星上的監測錄影鏡頭,首次拍攝這兩個設備的展開過程。

央視黃金時間直播升空

面向全國觀眾的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時段罕見直播嫦娥二號升空,並因而把國慶日國家領導人的活動報道延後數分鐘播出。3年前嫦娥一號升空時,《新聞聯播》並沒有直播過程。

嫦娥二號任務的最重要階段,是下降到離月球15公里的低空,近距離拍攝將來嫦娥三號擬着陸的地區「虹灣」。新華社引述探月工程高級顧問歐陽自遠解釋,虹灣是一大片平地,降落比較容易,而且能源供應充足,通訊暢通,也沒有其他國家太空船去過,是着陸區的第一選擇點。

港4教授參與 負責分析研發

本港有4名科學家參與嫦娥二號探月工程的數據分析工作,來自科大、港大、中大和理大的4名教授,將分別分析月球土壤數據、太陽風對月球影響,以及研發所需的機械系統等。

理大教授容啟亮昨日在內地觀看發射情况,他率領研發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將在嫦娥三號上拍攝月球表面。

科大陳炯林教授向本報表示,嫦娥二號升空後約一年半後,他們才向內地申請數據作分析,本港科學家的角色為負責分析衛星送回地球的月球數據,例如土壤、地貌、太陽風等,與嫦娥一號計劃時的本港科學家的分析工作類似,為嫦娥三號衛星探月計劃補充更多資訊,更準確拍攝月球。

核聚變主原料 美歐印爭「氦-3」

陳炯林助手、前科大應用技術中心助理科學事務員蔡玉寧說,嫦娥二號另一重要任務就是要找「氦-3」。他說,「氦-3」是美國、歐洲、印度等國競爭的再生能源,是未來核聚變發電的重要原料。嫦娥二號將有助中國更清楚尋找「氦-3」的位置和分佈,令嫦娥三號在2013年登月時,可採集樣本實地化驗,但樣本不會帶回地球。

據知,嫦娥一號已初步探測月球上的「氦-3」,嫦娥二號會進一步了解這種資源。科學家估計,月球上的「氦-3」儲量足夠地球發電用1萬年。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