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長江製衣(0294)創辦人陳瑞球今年已經85歲,他1949年創立公司,至今已在紡織業界屹立61個年頭。他謙虛地指自己的事業談不上成功,但叫他感到心滿意足的,反而是3件跟生意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他首先提到的,就是1980年代初成功令勞資雙方代表,就長期服務金一事達成共識,今天回憶,仍令他老懷安慰。
球伯(朋友對陳瑞球的尊稱)接受本報訪問談了兩句鐘,記者問罷所有準備好的問題,準備結束訪問時,球伯才娓娓道出他人生中最滿足的3件事。「所有都是對公眾有益的事。」
主動找勞方代表司徒華談
最令他津津樂道的,是1980年,作為資方代表,促成長期服務金計劃。「當時我跟勞工處說,大家爭拗,一定傾唔到。結果我找司徒華傾,他當時是勞方代表。我就負責去約其他資方代表,大家飲咖啡,開了兩次會,終於傾成了。當時司徒華還跟我說,這是香港勞資雙方經協商達到共識的里程碑。」
1980年代香港尚未有強積金,長期服務金(員工被解僱或退休,僱主要按年資作出補償)成為了員工離職的唯一保障。
球伯說自己就是「人公道,乜人都傾得」。甚至80高齡的時候,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前局長葉澍堃,及工聯會的陳婉嫺還想請他出山,再出任勞工顧問委員會成員,當然他謝絕了。
他說自己的心境最能以一幅字畫去代表。早年他探訪番禺一位退休書記,看見掛上已故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徐向前的一幅字畫,寫着「心裏無私天地寬」,他自問自己已做到了。回港後,正想找人題這7個字。仍在想有什麼人選時,怎知工聯會一位前秘書長,即送他一幅字畫,寫着「心底無私天地寬」,只一字之差,恰巧至極,說時球伯也會心微笑。
自豪於英殖時為華資爭利益
訪問時他還邀請記者到他辦公室,看看這幅字畫,站在字畫前,他說:「錢多多都賺唔晒,李嘉誠也不是全世界第一啦。」
第二件令球伯很滿足的是出口配額的處理。1970年代初時,製衣界開始出現出口配額制,當時港英政府將所有配額分給英資和印資的出口商,令華資廠商「冇啖好食」。
他有感事態嚴重,立刻與當時的製衣商會會長林根成,聯同各大商會代表,向政府爭取。最終獲政府同意出口商和廠商各分一半配額,造就了日後不少華資財團崛起。
向李嘉誠說 自己捐了幾億元
第三件是於1988年成立香港紡織業聯會。以往,由於紡織製衣業是由紡紗、織布、針織、漂染和成衣這幾個主要生產環節所組成,每個環節都有自己的商會,高峰時有多達百多個。球伯為凝聚各商會,便成立了紡織業聯會,並成為首屆主席。「我人緣不錯,和潮州幫、上海幫都傾得埋。」
球伯61年來,生意離不開紡織及時裝,反而不少當年的行家,例如田北俊家族的萬泰、林建岳家族的麗新及鄭維志家族的永泰,都搞起地產來,並大發特發。「我蠢囉,人哋叻。我後悔都莫及啦,李嘉誠幾十年前不做廠,是精明決斷。」
所以記者問他有什麼成功秘訣時,他反問:「我也算成功嗎?」但他亦不會小看自己,「前幾晚我見過李嘉誠,還坐在他身旁。李嘉誠說過自己捐了110億元,公司捐了40幾億元。我跟他說,我做製衣廠雖然好辛苦,但幾年來都捐了幾億元,你的身家多我100倍、1000倍呢」。坐在旁邊的女兒陳淑玲說,最重要是知足,爸爸已做到了。
撰文:羅湋楠、高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