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八成置業 遙遙無期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11日 06:35
2015年11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團結香港基金在周一(9日)公布「土地房屋」研究報告,當天下午有一場研討會,我是參加者之一。近年已很少參加這種有關社會政策的公開論壇,因為覺得新意不多,這次親臨參加,是因為研究由王于漸教授主持,我覺得應該要去聽聽。


在芸芸評論員之中,我認為王于漸教授對房屋問題的分析最深入、全面,而且有說服力。他在研究報告內提出的「補貼置業」方案,跟他過去幾年的文章思路是一貫的,就是令大部分港人成為「真正」的業主,方法是放寬公營房屋的補地價政策。根據報告提出的建議,政府應該實施一項補貼置業計劃,令八成香港家庭可擁有自己的物業,重建住房階梯,日後房屋市場只有私樓和由政府補貼的房屋,整個構想跟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相若。


在房屋政策上,向來有兩派意見﹕一是認為市民對房屋的訴求主要是「有樓可住」,並非視房屋為資產,政府為基層市民提供可負擔租金的公屋即可。另一派是認為市民對房屋需求既是住,也是投資,物業往往成為不少家庭的主要資產,政府協助市民置業,可讓更多家庭成為業主,從而令他們可分享香港繁榮帶來的財富,這正是王于漸教授「補貼置業」建議的關鍵所在。


新加坡模式 以物業起安定作用

助民置業構想並非始於今天,在港英年代就有:1978年的居者有其屋計劃,1988年的自置居所貸款計劃,都是港英年代的政策。回歸之後,董建華政府在1998年提出「長遠房屋政策白皮書」,以七成置業率為政策目標,公屋可租可置,建議跟王于漸教授的方案類近。到2003年,政府為了救市停建居屋及其他資助出售房屋,結果樓市穩住,但樓價卻屢創新高,導致「民怨沸騰」,房屋政策不得不變。


梁振英政府以房屋政策為主打,復建居屋、加快公屋建屋速度,表面有為,但房策的目標並不清晰。團結香港基金提出「補貼置業」構想之後,負責房策的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回應時不表認同,他認為目前的置業階梯,即公屋、居屋、私樓的「進階」程式應該維持。看來現屆政府對王于漸教授的方案興趣不大。


讓大部分家庭擁有自己物業可以發揮很大的安定作用,新加坡是成功典範。有樓斯有財,對香港人來說是根深柢固的觀念,但八成置業目標難度極高,要成功推行,以目前的條件看將會遙遙無期。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