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近年為改善強積金制度召開過不少記者會,每次有九成的提問都是「如何降低收費」,只有不足一成提問是與回報有關。你不禁會想,若是個人日常理財,大家會這樣消極,只關心「如何慳錢」而不去想「如何賺多點錢」嗎?
市民只看成本 不理回報
政府為不選擇強積金投資內容的打工仔,設立「預設投資策略」,定下0.75%管理費上限,這是一大進步。強積金基金的整體開支比率已由2007年超過2%降至現時1.6%,若能進一步下降,對打工仔絕對是喜信。
然而,記者們每次「咄咄迫人」,要官員回答「日後還可以從0.75%降至什麼水平」,予人不專業的感覺,似乎大家都不知道何為規模效益,隨意拿海外例子來作比較,實在貽笑大方。再者,即使能像外國一樣把收費降至0.2%,甚至更低,大家省下的不過是1%至2%的錢。但如果着眼在回報上,則是更廣闊的世界。
過去10年平均總回報50%
我們常常看到報章頭條寫「上月強積金勁蝕」或「平均每人蝕XXX元」,其實拉長一點來看,強積金十年來的平均總回報為50%(已扣除了收費)。56隻香港股票基金,十年的平均回報為1.1倍,最好的一隻基金正是港股基金,10年來賺了2.2倍。如果你懶得打理,不去選擇基金類別,積金商把你的錢放在港元貨幣市場基金,即港元定期存款,10年來回報只有9%,拉勻每年遠遠跑輸通脹。
看了上述數據,你會發現,與其執著於2%收費還是0.75%收費,不如認真做功課,把自己的資產從只有10%回報的基金轉移至有1倍回報的基金。這番說話,十幾年來不少強積金顧問日日講,大家都當作耳邊風,有沒有想過其實有其道理?強積金制度下,真的只有基金經理才是贏家嗎?
不應因憤怒 連錢也不顧
政府之所以實行強積金,是要強制大家儲錢,減輕數十年後政府的醫療及老人福利的負擔。10多年下來,政府發現原來「強制性」這三個字,會令大家憤怒得連自己的錢都不顧,隨便放在低回報高收費的基金,所以推出「預設投資策略」。其實這「預設投資策略」,估計每年回報為3%至4%,回報率低於現時整體強積金,以早幾年計甚至跑輸通脹,真的只比放在存款好一點而已。
這許多年來,大家被政府的「低收費政策」、被傳媒的「強積金勁蝕論」蒙蔽,什麼時候可以相信自己,找回積金商網頁的登入密碼,自行去管理自己的資產?
撰文﹕廖毅然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