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於鉛毒會影響神經線生長,所以對急速成長中的胎兒、幼兒和兒童毒害最深,會直接影響大腦發育和認知發展,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包括發展遲緩、學習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焦慮不安、情緒不穩、記憶力下降、聽力受損、智商降低、語言和表達能力受損等等。(1) 除此之外,更有研究指出受害兒童血液裏的鉛值愈高,將來從事犯罪活動而被捕的機會會愈大。(2)
醫學界無所謂安全底線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於2012年發表的一份關於防治兒童鉛中毒的報告指出,雖然當時建議採用較為嚴謹的兒童血鉛水平不可高於5 microg/dl新標準,但其實醫學界根本未能肯定所謂的安全血鉛底線在哪裏,換句話說,兒童血鉛水平低於5 microg/dl根本不等於安全。(1,3)
而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影響和傷害大部分都是不能逆轉的(most of these effects are irreversible),因此CDC強烈呼籲對於兒童鉛害問題的焦點應該放在預防之上。當兒童被驗出血鉛稍高,問題可能已經出現,這時才開始補救其實已經太遲,而政府絕對有責任保護所有兒童免受環境中的鉛毒傷害。(1,3)
政府未證食水安全屬不義
分別曾任美國公共衛生學會主席的Barry S. Levy教授和Victor W. Sidel教授在其合編的Social Injustice and Public Health中指出,若政府未能確保人們取用到安全的食水,這其實已經是社會不公義的其中一種。而這些社會不公義將會影響兒童健康成長、增加他們患有殘疾和出現行為問題的機會。如果受影響的是貧苦大眾、低收入家庭的兒童,他們智力和學習能力受損將會大大增加隔代貧窮的機會。(4)
官商不可靠 須公民監察
政府官員在鉛水事件中的表現相信廣大市民心中已有評價,而靠攏政府或商界的建制派議員在屋邨驗水和在立法會討論以特權法查鉛水事件中的表現大家亦應記憶猶新。而事實上,在現今複雜和多變的社會中,人們已不應相信單靠政府和商界的力量就可以使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都得到妥善的照顧和安穩的生活。因此,社會極之需要的是一個能夠不斷壯大並能適時團結起來去監察或抗衡以上兩種力量的公民社會,以避免這些社會不公義再繼續下去。
小資料﹕醫管安全線 已超CDC建議水平
根據最新公布的資料,政府已完成為所有二○○五年或以後落成的公共屋邨的抽樣驗水工作,當中有十一個屋邨的食水樣本被驗出含鉛量超標;政府現正為在二○○五年之前落成的屋邨抽驗食水。另外,政府已抽驗四百四十四所幼稚園及二十八所學校的食水,當中六所幼稚園的食水樣本被驗出含鉛量超標,其後亦發現多一間中學食水含鉛量超標。自七月十一日起,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安排居住在受影響屋邨的較容易受影響人士(即6歲以下的兒童、哺乳婦女及孕婦)驗血,其後酌情為足齡8歲以下兒童驗血。
截至十日二十二日,被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驗出血鉛水平高於參考值的164位市民,他們的血鉛水平都是屬於略高,介乎每100毫升含鉛量5至16.7微克,表示有潛在健康風險,但遠低於中毒風險的水平。(資料引錄自十一月四日立法會答問張炳良局長答林大輝議員)若將以上單位換算成microg/dl(即市民的血鉛水平為5至16.7microg/dl),則已超出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訂定的安全水平。
參考文獻:
(1) Richard L Hurwitz, Dean A Lee. Childhood lead poison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UpToDate, Inc; c2015 [updated 2014 Jul 15; cited 2015 Nov 5]. Available from: http://www.uptodate.com
(2) Ming-Ho Yu, Humio Tsunoda, Masashi Tsunoda.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Biological and Health Effects of Pollutants. 3rd ed. CRC Press; 2011.
(3) CDC Response to Advisory Committee on Childhood Lead Poisoning Prevention Recommendations in “Low Level Lead Exposure Harms Children: A Renewed Call of Primary Prevent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2 [cited 2015 Nov 5]. Available from: http://www.cdc.gov
(4) Barry S. Levy, Victor W. Sidel, editors. Social Injustice and Public Heal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作者為急症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
文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