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月,巨大的抹香鯨,小小的綠海龜分別在台灣和香港擱淺,成為新聞,不止因為牠們珍貴,更因體內同樣塞滿不該存在,而且危害牠們生命安全的東西——海洋垃圾。
海洋垃圾是全球的問題,香港海洋垃圾的出現,有些是人遺留下來,有的隨洋流飄來,即使在市區亂拋垃圾,也有機會隨水渠流到大海。
海灘、海岸公園、維港海域,有專人清理海洋垃圾,所以你看不見垃圾堆積如山的畫面,沒有人定期清理的海岸,垃圾卻多得誇張,尤其以塑膠垃圾為主。
大海雖浩大,孕育萬物,可是一個小小的膠水瓶蓋也難以分解,日積月累,不止在海面累積,也在海洋生物的肚子裏積累,猶如慢性蠶食牠們的生命,以下的海洋生物,便是活生生的受害例子。
在垃圾灣 收集9000袋垃圾
據政府公布的數字,去年在泳灘、海岸、維港水域、海岸公園等地,共收集到逾一萬五千公噸海上垃圾。不過,這數字並未反映事實,香港很多偏遠海灣,也存在垃圾問題。「最嚴重是鶴咀垃圾灣,全個灣都是垃圾,於九五年出版的書中看到,垃圾灣的海洋垃圾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垃圾灣面向東面,或因吹東風時隨洋流飄來,政府今年曾派人清理,收集了接近九千袋垃圾!從相片得知,當年的垃圾多為木頭,現在卻變為塑膠。」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頴(Patrick),由去年開始,與育養海岸調查人員到垃圾灣等全港二十七個地點調查,收集垃圾數據,分析來源,目睹情况的嚴重性,他認為,「垃圾灣是全港海洋垃圾問題的寫照。泳灘不見此情况,因為受管轄的泳灘,每日清理兩次,海岸公園每周清理三至六次。至於其他非特定管理的地方,清理次數會根據遊人使用率而決定。一些海蝕洞,或偏遠島嶼如索罟群島、西貢外島,垃圾堆積情况頗為嚴重。」
清理垃圾 哪個部門要負責?
清理海洋垃圾主要由四個部門負責,海事處負責海上垃圾,特別是避風塘及維港一帶;康文署則負責清理轄下泳灘的垃圾;漁護署負責海岸公園和海岸保護區;食環署則負責十七區,包括離島區及西貢區近岸的垃圾,Patrick質疑,「除憲報公布的泳灘、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以外,絕大部分的海岸環境由食環署負責,但食環署所收集到的垃圾是四個部門中最少,只佔總收集量的2.1%,這反映了,可能他們只從景觀和衛生角度考慮收集垃圾? 面對海洋垃圾問題,不止從景觀和衛生角度去看,更要從生態角度去考慮。」
難以分解 塑膠佔最多
育養海岸計劃由六個團體合作,透過進行海洋垃圾及生態調查追尋垃圾源頭,助政府制定海洋保育政策。調查地點包括紅樹林、岩岸、海底、岸邊等不同海洋環境,他們發現海洋垃圾中,塑膠比例佔六成至八成半,「塑膠難以自然分解,長此下去,對海洋生態有長遠影響,甚至透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塑膠垃圾種類亦十分多元化,例如有發泡膠箱、膠籃、膠樽、即棄餐具、包裝紙、膠袋,甚至雪櫃隔熱層。
垃圾源頭 也從市區來
海洋垃圾出現,有很多原因,例如在海邊留下,或與漁業有關,一些漁具或漁網意外吹落海或被棄置。即使身在市區,也有機會製造海洋垃圾。路邊雨水渠、明渠等雖然大部分安裝了欄柵阻隔垃圾,然而部分仍會在大雨或颱風襲港時經雨水收集系統被冲出大海,部分人煙稠密的地區如海港兩岸尤甚。除了膠樽膠袋這些熟悉的塑膠垃圾,原來磨砂潔面產品也帶來塑膠污染,外國環團指出,部分磨砂潔膚膏含微細膠粒,最後隨水渠流入大海,污染海洋。
信天翁 肚內塞滿熒光棒
太平洋中途島(Midway Atoll)遠離城市,圍繞廣大海域,是信天翁的棲息地,這個本是生態天堂的地方,每年卻有大量信天翁幼鳥離奇死亡。十多年前,科學家到島上調查,當他們剖開信天翁屍體時,嚇了一跳,發現鳥兒誤吃了太多塑膠「食物」,肚內塞滿打火機、塑膠玩具、熒光棒、膠樽蓋等從太平洋洋流帶來的城市垃圾。他們估計,小信天翁分泌過多胃酸消化這些不可能被消化的「食物」而造成潰傷,接着因為飢餓過度與脫水而慢慢死去。二○一一年,美國攝影師Chris Jordan到島上拍攝紀綠片,希望藉此喚醒人們對塑膠垃圾的關注。
Chris Jordan在中途島的見聞:youtu.be/A6SJzDAiJyw
綠海龜 腸現尼龍繩
海洋垃圾危害海洋生物,不止在外國發生,上月市民黃小姐到西貢白臘仔行山,發現一具綠海龜屍體,胃部和腸道充斥尼龍繩、膠條、包裝袋等塑膠垃圾。綠海龜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列為瀕危物種,在本港是受保護動物。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綜合報告,世界各地的海龜死亡個案中,有五成至八成曾攝食海洋垃圾。
海獅 頸纏膠帶
與海為伴的海獅也不能倖免,圖中的海獅被塑膠帶纏着頸部,若牠繼續長大,後果不堪設想。
紅樹林 誤變垃圾衣架
大嶼山水口泥灘生態豐富,有六種紅樹,然而,這裏也受海洋垃圾影響,隨潮汐漲退,塑帶、膠袋和漁網等掛在紅樹上。
海洋生物誤墮鬼網
鬼網是指被棄置或遺失在大海中的漁網,隨海和風飄流,視乎「獵物」的重量,時浮時沉,假如海洋生物誤入鬼網,不但難以逃走和覓食,一些生物更可能因未能浮上水面呼吸而窒息死亡。被鬼網纏繞的珊瑚,也會因陽光被阻擋,影響光合作用。據WWF早前調查,漁網和漁具是本港十大海洋垃圾之一。
治本方法 少製造垃圾才有救
清理海洋垃圾,治標不治本,Patrick認為:「最重要是從源頭着手,減少製造和亂拋垃圾。政府也可加強教育和執法,或鼓勵商界減少包裝,減少使用即棄產品等。」若海洋垃圾是從外地來,怎麼辦?「我們會繼續收集數據,了解有多少非本地來源的垃圾,再跟香港政府反映,看看有何對策。」Patrick說。
化學物毒素 積存生物體內
Patrick從香港收集而來的海洋垃圾中,也發現一些咬過的痕迹,「證明在我們的海洋環境,有很多生物吃了塑膠,幸運的可排出,否則積存體內,無法進食。海洋中很多污染物,如農藥或各類化學物,也會黏附塑膠外層,海洋生物誤吃了這些塑膠,毒素或會轉移到體內,隨着食物鏈,影響生態系統,甚至危害人類健康。」他們發現,大嶼山芝麻灣、愉景灣附近、西貢小棕林、大埔元洲仔的海洋垃圾問題特別嚴重。
舉報及清理
Patrick建議,「市民進行水上活動或在海邊遊玩時,減少使用即棄餐具和用品,有能力便幫手清理垃圾。」如發現海上垃圾積聚,可致電政府熱線1823,或登入www.epd.gov.hk/epd/clean_shorelines選擇「意見回饋」,向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舉報。
文─李佩雯
圖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