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瑞信大中華區證券業務主管袁淑琴表示,雖然監管機構力推滬港通,但難以「標本兼治」。反而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之下,投資者不會成為「二等公民」,也為監管帶來方便。她稱,投資者希望QFII、RQFII盡快合併,並能在資金准入和流出方面,進一步開放,最終由「審核」變為「登記」,這樣「進入MSCI等機制的討論會容易好多」。
袁淑琴2003年任職瑞銀時,拿下「QFII第一單」買入A股,她坦言這10多年QFII無甚進展。她稱中證監最初參考台灣,創立QFII制度,而現在台版QFII已經「開放到無咗」,准入制變成登記制,門檻低,且申請次日即可購買。中國的QFII與RQFII合併已經討論多時,仍無進展。她認為,無論是對於監管機構,還是對於國際投資者,QFII和RQFII均比滬港通有優勢。
希望QFII、RQFII合併
從監管角度看,QFII與RQFII之下,外資機構直接進入內地市場,而且接受在岸監管。由於股票實名制,所有交易均由中國券商經手,因而監管容易。滬港通要通過香港券商,中證監也無法預先選定投資者,因而監管比較困難。
從國際投資者角度來看,QFII、RQFII最大的好處是權益與本地投資者無分別。滬港通機制下,則出現「投資二等公民」:並非所有交易日均可交易(需要香港同步開市);股東名冊上不能實名持有股票,而是由交易所代持。袁淑琴指基金對於「實益擁有權」有顧慮,雖然港交所已經釐清所有權,但「假設港交所代持的100股丟了1股,那麼丟的是誰的股份?」
金融反腐帶來不確定性
袁淑琴稱,現時擁有額度的互惠基金偏好使用QFII、RQFII,滬港通的主要使用者是對冲和私募基金,由於沒有QFII、RQFII額度,只能使用滬港通。現在市場探討滬港通實行實名制,但系統和技術層面將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她坦言,A股股災和救市之後,國際投資者認為A股「無法預期」,選擇不參與,國際投資者何時回來,「由中證監話事」。現時,國際投資者仍向她提出很多關於A股的問題,反映仍有興趣。如果A股再實施行政干預,也應當用法規的形式固定,讓國際投資者可以預期。她認為,IPO重啟市場氣氛回穩,是正常化的第一步。而目前另一個困擾投資人的問題,是金融反腐帶來的不確定性。
明報記者 顧冷冰、徐寶文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