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愛伊斯蘭 愛李敏鎬 沙發遊睇新潮伊朗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0日 06:35
2015年11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旅行的「好玩」於你而言是什麼?景點打卡、瘋狂selfie,還是上山下海?踩鋼線妹(Katy) 心目中的「好玩」,是當沙發客,寧可放棄景點,也要跟當地人聊天交流。今年的齋戒月,她隻身到伊朗當沙發客,遇上不同類型的沙發主,還有許多友善親切的人,每天都被年輕女孩問她喜不喜歡Lee Min-Ho(韓星李敏鎬),咁潮?覺得意想不到,與印象中的伊朗有點出入?來,一起住進伊朗人家,參與踩鋼線妹的「另類體驗」。


選新手Host 睇Profile「有無心」

Katy去年到斯里蘭卡,首次以沙發客(Couchsurfing)形式旅行三星期,已遇上許多驚喜,一試難忘;年初到土耳其, 又意外被沙發主(Host) 拉到東歐巴爾幹自駕遊,「旅行沒有計劃,信直覺隨心而行,可以期待驚喜,但一定要有目的,Couchsurfing就可以與當地人交流,多聽不熟悉的,多分享認識的」。


當過幾次沙發客,Katy有「另類」心得﹕「我會選經驗少的Host,樂於做第一個去體會。假如曾接待太多人,會變得例行公事,我都畀唔到嘢(新鮮感)佢。」最重要是留意profile,有心的沙發主會把自己的故事、接待緣由寫出來;評價也是重要指標,假如沙發客能寫出相處細節和感受,「是無得呃的」。Katy提醒,有些沙發主會列明特別要求,「如虔誠穆斯林家庭規條較多,或寫明會舉辦weekend party,要小心衡量,feel free才入住。」


至於伊朗Couchsurfing,特別之處是女沙發主少,回應率較低;想安心一點可嘗試找接待家庭,但同樣難找。綜觀伊朗沙發主都是年輕男性居多,「他們渴望認識西方,視接待遊客為認識世界的途徑。伊朗guest culture很強,認為不論本地或外地的客人,都是『穆罕默德的使者』」。不過Katy指出伊朗男女有別,接待外國單身女性仍是一件敏感的事,有些沙發主會顧慮較多。


男女授受不親 瞓覺要包手腳

Katy稱自己為「伊斯蘭迷」,接連去了數個伊斯蘭國家,為的是一窺宗教如何走進生活。伊朗中部城市卡尚(Kashan),鄰近首都德黑蘭(Tehran),接待她的是一家傳統虔誠的穆斯林,「他們家規條較多,我睡覺時要包住手腳,只可把頭紗脫掉」。沙發主帶她到沙漠村落,挨家挨戶拜訪親友,「他千叮萬囑『你係女仔,不可與人握手』,令我覺得自己好不祥」,也首次感受伊朗男女之別。在宗教傳統下,伊朗男女界限嚴格,巴士以欄杆分隔,男性坐前面、女性坐後面;中小學男女生亦不得同校。


設拉子(Shiraz)位於伊朗中南部,聚集伊斯蘭景點和聖地,其中最有名的是粉紅清真寺(Nasir-al-Mulk Mosque),粉紅色建築主調和彩繪玻璃窗,令它在這個浪漫之城脫穎而出。Katy形容清真寺大多給她「睡火山」的感覺,莊嚴靜謐。首次感受伊斯蘭教的神秘力量,是在設拉子的燈王之墓(Shāh-é-Chérāgh Mosque)。燈王之墓地位神聖,是什葉派領袖第七伊瑪目兩個兒子的墓穴,女性入內要穿上傳統罩袍(Chador),只可露臉。「入內有種詭秘的感覺,如『活火山』一樣,首次感覺信徒想將自己奉獻給真主。」同行沙發主多次提醒她不可露出頭髮,因為別人見到會覺得犯罪,「想不到我一個小動作會令人犯罪,那刻好難過,又再一次覺得自己不祥和卑微」。


伊斯蘭文化深植伊朗,然而Katy卻看到不少年輕人想擺脫那一套。「有一次在市集,想找清真寺飾物作手信,年輕朋友說『清真寺當然不代表伊朗』!原來後生仔不大喜歡伊斯蘭教,只視作既有國規。他們不滿伊朗政府,也嚮往西方文化,努力在去伊斯蘭化。」設拉子正是以上的寫照,建築富伊斯蘭味道,整個城市卻「好新潮、自由、西化、開放,好似不夜城天光先瞓」,在這裏首次覺得「原來伊朗同我想像中差好遠」。


設拉子是Katy最喜歡的伊朗城市,也在這裏遇上一個博學的沙發主。「他是土耳其人,伊朗土生土長,六歲時發現自己外貌言語與伊朗人不同,便開始閱讀去找答案,自學土耳其、亞美尼亞、庫爾德歷史文化。大學中途輟學,參軍兩年,原來要有兵役證明方可考車牌及申請護照,為的是背包遊遍伊朗和出國。」他不止了解中東,也認識東方文化,甚至了解中國與日本、香港與中國的關係,使Katy完全打破伊朗封閉的印象,「年輕人都好心急想接觸外國,當沙發主就是認識世界的其中一個渠道」。


波斯「禮貌」:被請客 要拒絕3次

從伊朗朋友口中,Katy得知波斯有種禮節文化名為「T'aarof」,廣義如中國的「禮貌」,指人與人交往的妥協禮讓。舉例說﹕店家請你食飯,你要拒絕數次(大多是三次)後接受對方盛情,才算是真心。「這種文化在伊朗很常見,我會形容為『假意的說話』,年輕一代都不喜歡這種文化,但潛移默化受影響。」有一次她請沙發主幫忙訂巴士票,卻遲遲未得到回覆,「原來他以為我只是禮貌上邀請」,看來在伊朗請求幫忙也要問三次!


難得住進伊朗人家,Katy把握機會化身問題少女,與習慣晚睡的伊朗人天南地北聊到凌晨,「通常都會愈傾愈『撞』愈多疑問」。認識當地文化外,「有take亦要有give」,每當在路上被呼為「Chin」(波斯語中國人),她會盡力講解香港與中國的分別,也會介紹東方飲食和文化。語言亦是她非常重視的一環,「融入當地一定要學幾句語言,波斯文好得意,你好是『Salam』、謝謝是『Merci』,有伊朗人說我『Diwone』,即是Crazy!我也會教他們說幾句廣東話,告訴他們有九個音」。


在伊朗近一個月,「每一日都好用力玩」,有沙發主在接待她後,說「原來香港人如此interesting」,Katy笑說這是對她來說最美好的評價。


■Profile

踩鋼線妹(Katy)

90後香港女生,大學畢業後「不務正業」,兼職掙旅費遨遊四海,獨自走過尼泊爾、斯里蘭卡、土耳其、伊朗。熱中Couchsurfing,不跑景點,花時間感受好玩的人和事,視自己的旅行方式為「另類體驗」。非主流的路如同踩鋼線, 但始終深信浪漫的自由千金難求。愛香港,愛廣東話,堅持教懂每個host分辨香港與中國。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el.equilibrista.travel

文:洪慧冰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屈曉彤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