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彧暋:20世紀的思維 能追上21世紀社會的變化嗎?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1日 06:35
2015年11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王維基先生撰文說他受邀出席主講大學講座時候,台下大學生沒有基本聽衆的禮貌,談笑電話聲不絕,令他頗感氣憤,並叫「不想聽我演講的學生可以馬上離場」。其實,原委老早在文中出現,不過就連王維基自己並未意識到此中關鍵:原來該場合是一個「大學某書院月會」,也就是說一種非自願的、強制的出席(〈作為聽眾的基本態度〉,《頭條日報》,2015年11月6日)。


既然這樣,無論學生喜歡與否,都不能自願出席或退場,沒有選擇,當然沒有必要顧全什麼人的面子,各自忙碌了。筆者最為詫異的是,竟連在他同代人中學習能力超班的「魔童」,也不能意會到此中關鍵,而且,王維基竟在同日另一份報章中撰文談及互聯網生意,老早點出原因所在:「現在做網購生意,跟以往做寬頻很不同,並不是售賣單一的產品,而是出售千千萬萬種不同的產品,並不能把同一條方程式應用到所有產品上。」(〈往不同的方向走〉,《晴報》,2015年11月6日)


世界規模的巨大變化

對的,互聯網正是當代世界巨大變化的一個誘因,不然王先生不獲發牌,又怎會有如此多年輕人聲援?因被剝奪選擇權利而憤怒上街而已。不過,大家有了選擇,就會乖乖看他的電視節目嗎?這也未必。別說大衆媒體追不上互聯網時代,種種政治與社會的概念與範疇、理解,早已不再套用於21世紀全球的變化。大家作為某所大學的成員,乖乖坐在這裏聽講,給主講嘉賓與自己所屬組織面子,這類前提已經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事。大家對「組織」、「代表」的意思也不再一樣。而這種現象是全球性的。


世界性的兩極化與社會運動

前陣子跟日本歷史社會學者小熊英二老師談起香港、台灣與日本等地的社會運動,他說這些現象背後有全球普遍性的背景。簡單來說,除了上述的情報化,還有全球化的市場滲透,帶來社會廣泛性的不安定化。而面對這些世界各地的巨大社會轉變,我們還是使用着20世紀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範疇,這其實已經不能對應當今的轉變。譬如上世紀的「難民」泛指受「種族、宗教、國籍、政治立場,或特定社會集團所受到的迫害」,但這次敘利亞的情况,其實是社會崩潰導致的人口大量流動情况。而社會崩潰的原因除了是獨裁政權,竟與全球氣候變化、敘利亞的非效率灌溉,還有2010年中國缺水,中國進口小麥大增,導致全球小麥價格暴漲,令中東民衆不滿有關(〈變更中的社會框架〉,《朝日新聞》,2015年11月17日)。


這種思想框架追不上社會變遷的現象,背景是世界性的不安定化。小熊英二認為總體來說,人們為了應付不安定化,帶來全球性的文化身分認同政治。因應每個社會、國家的文化脈絡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議題與關心點也看似不一樣。而表現出來的就是「兩極化」的現象(〈世界性的兩極化與大衆運動〉,演講文,2015年10月25日)。


人面對不安,就有不是「改革秩序」就是「守護舊有秩序」的想法,可是,我們社會舊有的框架,譬如左翼主張改革與右翼推崇保守的對立,已經不能正確描述當下的情况。譬如,在情報網絡的幫助下,主張改革的往往是以保守價值(譬如找回「香港精神」、「法國精神」)自居的所謂「右翼」,並結合全球化的價值,嘗試扭轉與更改既有社會秩序,成為更加積極的一方。而與此對抗的所謂「左翼」卻變成守護舊有安定生活秩序與僱用情况的保守言論,抵抗全球化。


不過,共通的是,人們為了排除不安與疏離感,世界性的大衆運動還是以直接民主主義行動的社會運動形式出現。而這種「不依靠組織的網絡型大衆運動」,往往跟20世紀的代議制投票與大量生產製造的思維格格不入。在這種情况下,不改變我們的思維,不廣泛閱讀不同學科的研究,並比較不同個案與追溯歷史變化的話,並不能追上全球性的巨大社會變動。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