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創新及科技局(下稱創科局)成為特區政府第13個政策局,這個局從醞釀到成立幾經波折,包括捱過了在立法會約3年半的「拉布」,亦被賦予最大期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打造新產業,為香港經濟找尋新增長點。可以說,從過去到未來,創科局都備受關注,它能否不辱使命,不單是考驗局長楊偉雄的能耐和能力,亦是政府展示團隊協作,一洗頹風,予人改善管治觀感的機會。
創科局做好統籌
帶動管治新風尚
創科局在13個政策局之中,可說是異數,其他政策局管轄範圍大多龐雜,例如運輸及房屋局策劃興建公營房屋之外,海陸空交通大小事務都與它有關,過去3年多,單是運輸領域發生海難、興建3跑與涉及的空域問題、高鐵香港段延誤超支等,無不都「爆大鑊」,運房局官員忙於「救火」,可謂疲於奔命;其他如食物及衛生局、教育局、商務及經濟局等,大都如此。
創科局由無到有,屬性與其他政策局不同,其他局雖云也要向前看,不過首要顧及眼前運作;創科局基本上放眼未來,而且它之獨立成局,被賦予帶動新產業、強化本港競爭力、與經濟新增長點的使命。因此,創科局誕生和存在,實際上反映本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它的不一樣不僅反映在管轄範圍,也應該體現在管治文化,首要勿沿襲既有官僚習氣,勿重蹈架構臃腫龐雜,積重難返的覆轍。若創科局未能秉持創新精神,淪為政府醬缸文化的一部分,則將難以完成任務。
本港傳統低技術、勞動密集工業,由上世紀80年代起北移,現在製造業基本上已經淘空了,創科局其中一個目標是推行「再工業化」,推動創新應用和科技發展為工業升級轉型注入動力,要達到這個目標,對外對內都有工作。對外是與其他國家地區聯繫,掌握最新趨勢,引入適合本港的項目;對內則是在「官商學研」擔當聯繫和促進角色,統合各方力量,爭取社會上普遍認同和參與。就內外而言,創科局做好內部統籌更為必要。
歷來,政策局和部門各自為政,一些灰色地帶成為施政盲點,衍生各種問題,已是罄竹難書,鉛水事件影響市民健康,即屬一例。創科局推行再工業化,涉及土地、交通甚至財務安排等,都是其他政策局的管轄範圍,若不獲配合,創科局再有高妙的創新應用和科技發展點子,也可能在各個政策局和部門之間盪來盪去,難以成事。因此,創科局做好政府之間的統籌工作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政府高層、特別是特首梁振英應該發揮作用,若特首事事關注,為創科局的需要拆牆鬆綁,則見到成果的機會將大一點,否則再好的點子也可能醬死在醬缸裏。
政府資源有限,要創新科技見到成果,必須調動和統合私營資源,若創科局能夠創造一個「搵錢」環境,不愁沒有私營界別加入,屆時更有效率的資源推動創新科技,可收事倍功半之效。事實上,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包辦再工業化,政府要做的仍然是維持提供基礎建設的角色,讓私營企業在公平環境下競爭。
推動創新科技
政府須適度介入
證諸其他國家地區的科技產業發展,政府都發揮重要作用,包括投入資源協助產業成立和發展;本港歷來的大市場、小政府原則,需要調整以適應新情况,即是政府有必要適度介入;另外,政府在土地成本、甚至稅務安排上要考慮特別處理,以吸引創新而科技含金量高的產業來港落戶,以帶動相關發展。因此,既然是創新,就需要「think out of the box」,不單政府需要有這樣的新思維,社會也不應該簡單化地以「明益」、利益輸送思維體待政府的特別處理;當然,政府要制訂一套合理的政策措施,讓各方都得到公平對待,同時有機制嚴密監察,確保不致出現私相授受,使資源的使用符合整體社會最大利益。
本港創新及科技發展滯後,固然與政府的管治理念不合時宜和不作為有關,亦與歷來本港商界不熱中投資高科技產業有關係。過去30多年,本港廠家利用內地低廉的土地和工資成本,賺了大錢,不過,他們寧可把盈利投入炒賣房地產,卻吝於投資高科技生產,他們不諱言「low tech 撈嘢,high tech 揩嘢」的思維,並且不避嫌地宣揚,現在內地工業歷經騰籠換鳥、升級換代,他們面對的困境,就是短視拒絕進步的下場。不過,創新和高科技的高風險也是事實,本港發力追趕,不能忽視風險因素,必須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若遇到一些失敗,最主要視乎失敗原因是否可以控制,若「死於」欠缺統籌、各自為政等因素,那是自己「攞嚟衰」,與人無尤。這將是檢視創科局成敗的基本觀察點。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