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剛剛公布的中國「十三五」規劃中,名義上是國家「支持」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其實亦即是香港「被規劃」為配合未來國家策略。而眼看香港即將捲入大國新戰略中,香港社會現時仍然只有建制派和工商界人士的一面唱好,卻並沒有太多其他角度的認真討論與檢視,包括對我們日常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很快感受到,「一帶一路」不止大大改變中國,從城市定位到日常餐桌,都會主導各方面中港關係的變化,不可不察。
邁向中國巨農之路
或許不少港人對中國農業仍停留在小農的想像,但香港人不可不知道的,是中國的農業發展早已急速走上產業化之路,而「一帶一路」將引領中國農企擴張到世界版圖。
一個國家也不得不承認的真相是,中國在經歷工業化和城鎮化後,本已短缺的水資源處於嚴重污染的局面,耕地面積亦大幅減少,直逼18億畝耕地紅線(最低常耕土地面積),當中更有近六分一受污染。同時,中國人口持續增長,食物速度增長減慢,因此中國近年來進口糧食大增,2014年糧食總進口量達1億噸,佔全國總消耗量的比重近20%。據中科院統計,2030年中國將難以平衡食物供需。另外,中國農產品的成本價格因各種因素(如地租、種子價格)不斷上升,主要農產品價格更超過進口價,而中國對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品的生產補貼已接近「入世」時的承諾上限。中國農業部於是重新定義「糧食安全」為提升糧食經濟競爭力,並且做到「全程可追溯」,已經並非純粹是「量」的安全考慮。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農業進入「新常態」,不再只是立足國內,更要變陣面向世界。2012年國家發改委起草的「農業『走出去』戰略規劃」,指國內企業到境外投資「農、林、漁(業)」將獲得包括財政、金融、稅收和保險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優惠。2014年的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就有學者明言,中國農業未來定位鄰近的緬甸、老撾、柬埔寨作中國未來的「海外糧倉」,巴西、阿根廷作海外油料與玉米供應地。作為龍頭農企的中糧,近年就積極配合國家農業政策,在國內外大舉合併收購,打造全產業鏈,從種植、運輸到生產銷售(全程可追溯)都一手包辦。除此,中糧亦在全球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地區佈局,包括「一帶一路」沿線的烏克蘭、哈薩克、俄羅斯、泰國等地,試圖打破國際間「ABCD」跨國糧商的壟斷。觀乎以上發展部署,中國為了應對國內糧食安全問題,要成為龐然的「巨農」議程,已是躍然紙上。
中港糧食新佈局
香港在「中國巨農走出去」的議程中,正被看待成兩種角色。第一,香港現時較為完善的金融制度,已成為中國農企主要的融資場。早於2008年早期的「農企走出去」議程裏,中國有26間龍頭農業企業上市,當中有16間是來港上市。3個星期前,龍頭農企唐山萬康農業亦來港上市。與此同時,香港亦已被各大農企定位作中國農企的「試驗場」,成為中國農企擴張海外的第一站。去年以來,陸續有黑龍江的農產品公司在港開店,把香港看作黑龍江省綠色食品海外發展的前哨。情况類似中國基建企業視香港為「練兵場」,先在此獲得國際承建的聲譽,繼而輸出國際獲利。
面對這巨農的變化,香港未來糧食供應將會更加複雜與不穩定。香港政府自2003年取消食米管制方案,從此潮籍泰米商人不再壟斷食米市場,中國米和越南米的份額上升。早前曾爆出吉野家食米是來自黑龍江產的「日本米」,已引起網民一片罵聲,未來我們考慮食米的時候,恐怕除了考慮產地和品種外,更要考慮背後的企業來源:未來愈來愈多的米可能來自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地,但他們背後卻是中國農企所生產。因一些新產地未必受到完善的法制規管,很有可能會出現濫用化肥農藥,甚至使用轉基因種子的情况。事實上,樂施會就曾發現中國商人在老撾種蕉施用種類及數量驚人的化肥農藥。2013年香港消委會抽查香港市面的袋裝食米,3款來自國內的食米驗出重金屬鎘超標。未來中國農企的糧食可能大舉進入香港食物市場,但香港政府現時仍未要求強制性基因改造食物標籤,農藥標準早前亦曾因國家質檢總局的意見,剔除3種大陸常用的農藥,令中港糧食供應未來可能會更不安全更多變數之餘,亦可想像將會很容易引發出另一種形式的新中港矛盾。
本土農業更具意義
當未來香港糧食可能面對更加多的變數與風險,面對中資農企的糧食在香港提升佔有率時,香港要維持基本的糧食自給率,則就有着另一種意義。有位古巴詩人曾說到,「a people that cannot produce their own food are slaves」(不能為自己生產食物的人就是奴隸),在這個意義下,全面倡議本土農業,在「一帶一路」的新中港關係下將顯得更為重要。
作者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邁向中國巨農之路
或許不少港人對中國農業仍停留在小農的想像,但香港人不可不知道的,是中國的農業發展早已急速走上產業化之路,而「一帶一路」將引領中國農企擴張到世界版圖。
一個國家也不得不承認的真相是,中國在經歷工業化和城鎮化後,本已短缺的水資源處於嚴重污染的局面,耕地面積亦大幅減少,直逼18億畝耕地紅線(最低常耕土地面積),當中更有近六分一受污染。同時,中國人口持續增長,食物速度增長減慢,因此中國近年來進口糧食大增,2014年糧食總進口量達1億噸,佔全國總消耗量的比重近20%。據中科院統計,2030年中國將難以平衡食物供需。另外,中國農產品的成本價格因各種因素(如地租、種子價格)不斷上升,主要農產品價格更超過進口價,而中國對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品的生產補貼已接近「入世」時的承諾上限。中國農業部於是重新定義「糧食安全」為提升糧食經濟競爭力,並且做到「全程可追溯」,已經並非純粹是「量」的安全考慮。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農業進入「新常態」,不再只是立足國內,更要變陣面向世界。2012年國家發改委起草的「農業『走出去』戰略規劃」,指國內企業到境外投資「農、林、漁(業)」將獲得包括財政、金融、稅收和保險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優惠。2014年的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就有學者明言,中國農業未來定位鄰近的緬甸、老撾、柬埔寨作中國未來的「海外糧倉」,巴西、阿根廷作海外油料與玉米供應地。作為龍頭農企的中糧,近年就積極配合國家農業政策,在國內外大舉合併收購,打造全產業鏈,從種植、運輸到生產銷售(全程可追溯)都一手包辦。除此,中糧亦在全球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地區佈局,包括「一帶一路」沿線的烏克蘭、哈薩克、俄羅斯、泰國等地,試圖打破國際間「ABCD」跨國糧商的壟斷。觀乎以上發展部署,中國為了應對國內糧食安全問題,要成為龐然的「巨農」議程,已是躍然紙上。
中港糧食新佈局
香港在「中國巨農走出去」的議程中,正被看待成兩種角色。第一,香港現時較為完善的金融制度,已成為中國農企主要的融資場。早於2008年早期的「農企走出去」議程裏,中國有26間龍頭農業企業上市,當中有16間是來港上市。3個星期前,龍頭農企唐山萬康農業亦來港上市。與此同時,香港亦已被各大農企定位作中國農企的「試驗場」,成為中國農企擴張海外的第一站。去年以來,陸續有黑龍江的農產品公司在港開店,把香港看作黑龍江省綠色食品海外發展的前哨。情况類似中國基建企業視香港為「練兵場」,先在此獲得國際承建的聲譽,繼而輸出國際獲利。
面對這巨農的變化,香港未來糧食供應將會更加複雜與不穩定。香港政府自2003年取消食米管制方案,從此潮籍泰米商人不再壟斷食米市場,中國米和越南米的份額上升。早前曾爆出吉野家食米是來自黑龍江產的「日本米」,已引起網民一片罵聲,未來我們考慮食米的時候,恐怕除了考慮產地和品種外,更要考慮背後的企業來源:未來愈來愈多的米可能來自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地,但他們背後卻是中國農企所生產。因一些新產地未必受到完善的法制規管,很有可能會出現濫用化肥農藥,甚至使用轉基因種子的情况。事實上,樂施會就曾發現中國商人在老撾種蕉施用種類及數量驚人的化肥農藥。2013年香港消委會抽查香港市面的袋裝食米,3款來自國內的食米驗出重金屬鎘超標。未來中國農企的糧食可能大舉進入香港食物市場,但香港政府現時仍未要求強制性基因改造食物標籤,農藥標準早前亦曾因國家質檢總局的意見,剔除3種大陸常用的農藥,令中港糧食供應未來可能會更不安全更多變數之餘,亦可想像將會很容易引發出另一種形式的新中港矛盾。
本土農業更具意義
當未來香港糧食可能面對更加多的變數與風險,面對中資農企的糧食在香港提升佔有率時,香港要維持基本的糧食自給率,則就有着另一種意義。有位古巴詩人曾說到,「a people that cannot produce their own food are slaves」(不能為自己生產食物的人就是奴隸),在這個意義下,全面倡議本土農業,在「一帶一路」的新中港關係下將顯得更為重要。
作者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