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區選已落下帷幕。本屆區選不僅出現了大量「首投族」,各黨派許多新人紛紛上位。共有75名候選人首次參選就當選,其中33人是30歲以下的新人。再以民建聯為例,在52位35歲以下的年輕候選人中,共有33人當選。而此次區選,所有當選者的平均年齡也只有44.4歲。
青年最終要成為香港繁榮穩定的中流砥柱,因而,拓寬青年一代參與政治的空間,這個話題不容迴避。問題是:青年一代應如何拓寬參與政治的空間?
香港回歸已經18年,35歲以下的年輕人都是回歸前後成長起來的,他們價值觀的形成正好處於新舊交替的歷史階段,對世界、對國家、對香港、對自身的認識,都難免出現迷茫與困惑,作為一個普通人,思想上的迷茫與困惑化為個人行為的標新立異、卓爾不群,倒不是什麼大事,但如果要從政,則是大忌。因為,從政需要選民的支持,要贏得選票,必須恪守底線原則、遵循政治規律。從現在情况來看,青年一代拓展政治空間需要在以下3個方面深入思考和精準把握。
遵法守法 在法制內參與政治
香港是法治社會,法治精神是香港的核心價值。這是香港的優勢,也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因而,年輕人從政,首先應該把法律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一切都無從談起。
香港的最重要的法律是什麼?是《基本法》。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基本法具有憲制地位,可稱為「小憲法」。基本法明確規定了香港享有的權力。對於基本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權力,要麼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要麼表明這些權力仍在中央,並未授予香港。但是,由於回歸以來基本法教育的缺失,一些年輕人誤認為除外交和國防外,其他所有權力都屬於香港。抱有這個認識的人,是對權力來源不清楚。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香港回歸,是英國人把主權和治權同時歸還給中國,中國中央政府將其中一部分握在手中,一部分授予香港。並非某些人所說的,是英國人把一部分權力還給中國中央政府,一部分權力直接交給香港。弄清了這個最基本、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就弄清楚了基本法的重要性,年輕人參與政治活動也就有了「定海神針」。
由此反觀本屆區選中的青年參選人,有的在「佔中」行動中行為激進,或衝擊立法會和政總,或以出格言語挑戰法律尊嚴;有的在港大遴選副校長風波中非法禁錮校委,被稱為「黃衛兵」;有的在暴力「趕客」事件中,或爆粗口,或揮動挑戰「一國兩制」的標語和旗幟。這些言行都在挑戰法律的底線,一些青年參選人已經留下了「不良紀錄」,雖然在區選中做了「政治化妝」,但終歸難逃法眼,失去了選民的支持。
植根基層 在服務市民中贏信任
區議會議員雖然是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後備軍」,但能成功晋級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人需要充當社區民意代表,為社區服務是其主要職責。
民建聯首次參與區議會選舉的「新丁」共有36人,佔兩成以上。他們的口號並不「高大上」,而是非常接地氣的一句話:「實事求是,為你做事。」這次披掛上陣的青年多數分佈於九龍、新界的社區,是基層民衆聚集的選區,例如葵青、西貢、元朗等地,而且都面對泛民政黨參選人的挑戰,一些人還要直面「傘兵」。由於定位準確,更得益於民建聯植根基層20多年的經歷,民建聯「新丁」勝出高達38.9%。
再觀察有些青年參選人,無心於未來社區繁瑣艱辛的工作,只對「區議員」這個「光環」興趣極大,只會喊空洞的政治口號,試圖以「改革區議會功能」、「雨傘落社區」,甚至以激進「本土」、「港獨」主張來吸引選民,對於如何改善民生、服務社區心中無數,拿不出任何可行建議,個別人的上位,全靠大打「去中化」的政治牌,不少選民已經開始擔心區議會的激進政治化傾向。
着眼未來 在繁榮穩定中體現自身價值
青年一代是香港的未來。那麼,青年會把香港帶向何處?這是選民觀察青年參選人的一個重要角度。無論「佔中」鬧騰得多麼「史無前例」,但香港的主流民意仍然是希望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誰能在這方面多思考、多用功、多出力,誰就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眼下,香港繁榮穩定遇到了哪些難題?其一,經濟增長乏力,競爭力下滑。香港的經濟增速長期維持在2%至3%之間,基本上與世界一些發達經濟體的增速同步,但香港背靠中國內地,內地近年的經濟增長率高達7%至8%,這不得不正視和檢討。而世界多家權威機構的測評也表明,香港的競爭力連年下滑,不得不讓人憂慮。其二,貧富差距拉大,民生問題愈積愈多。香港的發展並沒有公平地惠及所有人,少數人的暴富與基層民衆的貧窮讓「東方明珠」失色不少,特別是房價奇高、老者貧窮、年輕人就業創業困難,三大難題困擾香港。其三,分離主義抬頭,社會出現裂痕。「港獨」言論打着「學術自由」的旗號在大學校園出籠,繼而蔓延到街頭巷尾,分離主義勢力在各種複雜因素的攪動下已抬頭,若得不到遏制,則社會裂痕愈來愈深,演化為難以收拾的局面。
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有沒有重大機遇?有!「十三五規劃」給香港的定位十分明確:充當「超級聯絡人」。中國要建設貿易强國,中國製造、中國資金要「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要起步,國家的宏大戰略中蘊藏着香港發展的巨大機遇,只要香港走出政治爭拗的泥潭,聚焦發展和民生,把握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分寸,就能收穫紅利。香港青年一代要拓寬參與政治的空間,一定要放眼未來,聚焦這些經濟和民生的大事,提出自己的主張並躬身實踐,才能體現自身價值,贏得一席之地。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青年最終要成為香港繁榮穩定的中流砥柱,因而,拓寬青年一代參與政治的空間,這個話題不容迴避。問題是:青年一代應如何拓寬參與政治的空間?
香港回歸已經18年,35歲以下的年輕人都是回歸前後成長起來的,他們價值觀的形成正好處於新舊交替的歷史階段,對世界、對國家、對香港、對自身的認識,都難免出現迷茫與困惑,作為一個普通人,思想上的迷茫與困惑化為個人行為的標新立異、卓爾不群,倒不是什麼大事,但如果要從政,則是大忌。因為,從政需要選民的支持,要贏得選票,必須恪守底線原則、遵循政治規律。從現在情况來看,青年一代拓展政治空間需要在以下3個方面深入思考和精準把握。
遵法守法 在法制內參與政治
香港是法治社會,法治精神是香港的核心價值。這是香港的優勢,也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因而,年輕人從政,首先應該把法律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一切都無從談起。
香港的最重要的法律是什麼?是《基本法》。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基本法具有憲制地位,可稱為「小憲法」。基本法明確規定了香港享有的權力。對於基本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權力,要麼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要麼表明這些權力仍在中央,並未授予香港。但是,由於回歸以來基本法教育的缺失,一些年輕人誤認為除外交和國防外,其他所有權力都屬於香港。抱有這個認識的人,是對權力來源不清楚。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香港回歸,是英國人把主權和治權同時歸還給中國,中國中央政府將其中一部分握在手中,一部分授予香港。並非某些人所說的,是英國人把一部分權力還給中國中央政府,一部分權力直接交給香港。弄清了這個最基本、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就弄清楚了基本法的重要性,年輕人參與政治活動也就有了「定海神針」。
由此反觀本屆區選中的青年參選人,有的在「佔中」行動中行為激進,或衝擊立法會和政總,或以出格言語挑戰法律尊嚴;有的在港大遴選副校長風波中非法禁錮校委,被稱為「黃衛兵」;有的在暴力「趕客」事件中,或爆粗口,或揮動挑戰「一國兩制」的標語和旗幟。這些言行都在挑戰法律的底線,一些青年參選人已經留下了「不良紀錄」,雖然在區選中做了「政治化妝」,但終歸難逃法眼,失去了選民的支持。
植根基層 在服務市民中贏信任
區議會議員雖然是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後備軍」,但能成功晋級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人需要充當社區民意代表,為社區服務是其主要職責。
民建聯首次參與區議會選舉的「新丁」共有36人,佔兩成以上。他們的口號並不「高大上」,而是非常接地氣的一句話:「實事求是,為你做事。」這次披掛上陣的青年多數分佈於九龍、新界的社區,是基層民衆聚集的選區,例如葵青、西貢、元朗等地,而且都面對泛民政黨參選人的挑戰,一些人還要直面「傘兵」。由於定位準確,更得益於民建聯植根基層20多年的經歷,民建聯「新丁」勝出高達38.9%。
再觀察有些青年參選人,無心於未來社區繁瑣艱辛的工作,只對「區議員」這個「光環」興趣極大,只會喊空洞的政治口號,試圖以「改革區議會功能」、「雨傘落社區」,甚至以激進「本土」、「港獨」主張來吸引選民,對於如何改善民生、服務社區心中無數,拿不出任何可行建議,個別人的上位,全靠大打「去中化」的政治牌,不少選民已經開始擔心區議會的激進政治化傾向。
着眼未來 在繁榮穩定中體現自身價值
青年一代是香港的未來。那麼,青年會把香港帶向何處?這是選民觀察青年參選人的一個重要角度。無論「佔中」鬧騰得多麼「史無前例」,但香港的主流民意仍然是希望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誰能在這方面多思考、多用功、多出力,誰就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眼下,香港繁榮穩定遇到了哪些難題?其一,經濟增長乏力,競爭力下滑。香港的經濟增速長期維持在2%至3%之間,基本上與世界一些發達經濟體的增速同步,但香港背靠中國內地,內地近年的經濟增長率高達7%至8%,這不得不正視和檢討。而世界多家權威機構的測評也表明,香港的競爭力連年下滑,不得不讓人憂慮。其二,貧富差距拉大,民生問題愈積愈多。香港的發展並沒有公平地惠及所有人,少數人的暴富與基層民衆的貧窮讓「東方明珠」失色不少,特別是房價奇高、老者貧窮、年輕人就業創業困難,三大難題困擾香港。其三,分離主義抬頭,社會出現裂痕。「港獨」言論打着「學術自由」的旗號在大學校園出籠,繼而蔓延到街頭巷尾,分離主義勢力在各種複雜因素的攪動下已抬頭,若得不到遏制,則社會裂痕愈來愈深,演化為難以收拾的局面。
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有沒有重大機遇?有!「十三五規劃」給香港的定位十分明確:充當「超級聯絡人」。中國要建設貿易强國,中國製造、中國資金要「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要起步,國家的宏大戰略中蘊藏着香港發展的巨大機遇,只要香港走出政治爭拗的泥潭,聚焦發展和民生,把握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分寸,就能收穫紅利。香港青年一代要拓寬參與政治的空間,一定要放眼未來,聚焦這些經濟和民生的大事,提出自己的主張並躬身實踐,才能體現自身價值,贏得一席之地。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