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岱惟悟:美國已把槍口指向亞洲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6日 06:35
2015年11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美艦遊戈南海、犯中國島礁水域、軍機飛臨島礁附近空域均旨在挑戰中國的南海主權。眼下中美兩國戰端未開,交往亦如常,兩國領導人在G20峰會期間互動冷淡卻為多年少見。若兩國在南海對峙延續,劍拔弩張乃至兵戎相見的可能性也是不能排除的。


當前美國經濟、對外貿易和製造業產出規模佔全球比重逐漸下降,政府財政受到龐大的國內福利和利息開支困擾,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在經濟、外交和軍事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壓力或嚴竣的挑戰。維持全球霸權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也是它對外政策的目標,戰略的核心內容則包括抑制中國崛起和擠壓乃至壓垮俄羅斯。


美國視中國為主要對手

南海事變卻突顯美國奧巴馬政府的全球戰略出現了重大調整,戰略調整共有兩個層次,一是明確界定眼前爭霸的對象和地域,美國視中國,而不是俄羅斯等國家或勢力為其主要競爭對手和威脅。此前,美國曾把一些阿拉伯國家和俄國當作其主要打擊或壓抑對象,中國卻利用這段時間迅速把國力發展起來。西方東擴在烏克蘭遭俄國反擊而受挫,繼而西方對俄進行制裁;俄國卻在歐洲被敘利亞難民問題搞得焦頭爛額之際,軍事介入敘利亞反恐戰爭,實效上也支持了敘國的親俄政權。審時度勢並能抓住機會,普京化被動為主動,一時間掌握了主動權。


在東歐和中東受阻後,美國可有兩種戰略選擇:一是在歐洲和中東與俄國繼續對峙;二是戰略轉移到亞洲,銳意抗衡中國。事實上,美國人用兩條腿走路,而民主黨政府更執意把戰略重點移到亞洲。


美國戰略調整的第二個層次是政策工具的轉換。現在俄羅斯的經濟規模與中國大陸的一些富裕省份相若,但其幅員遼闊,繼承了前蘇聯的軍事裝備、技術和文化,若美俄開打,則只能是兩敗俱傷,那無疑將有助中國進一步迅速崛起。美欲壓俄旨在自利而非犧牲,因此美軍與其西方盟友會搞一些聯合演習,擺個姿態,但與俄羅斯在軍事上硬碰硬的可能性極低。然而,在上世紀下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施展軟實力讓當時世界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走向滅亡和解體,其間美國以很低的付出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那樣的案例不難不教美國人希望歷史重演,當前事態顯示西方對俄進行經濟制裁、披露俄體制內的陰暗面、在國際組織中排斥和孤立俄方等都旨在顛覆俄國的反西方政權。這些做法屬於軟實力的運用,估計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未來還會接踵採取類似的做法。


軟實力施壓難奏效 改以軍事制華

當代中國崛起是通過經濟擴張帶動的。美國過去常通過促使人民幣升值向中國施壓,但隨着淨出口佔中國GDP比重下降、中國出口商品和市場結構的改變,中國經濟和出口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程度下降,美國再拿人民幣匯率說事向華施壓已難奏效。不久前,由美方牽頭的12國簽署了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普遍認為美國此舉的目的是制華。但中國已經或準備與區內許多國家都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美國此舉效果不一定能滿足某些惡意攪局者的預期。即使在意識形態領域,美國能在台港搞些風浪,但迄今也無法撼動大陸強大的國家機器。但是,縱然中國軍力隨經濟增長已有所提升,中美兩國間軍事裝備和技能的差異卻還是明顯的。因此,奧巴馬政府改變了過去對華主要通過施展軟實力改變中國政權的做法,取而代之針對中國的短板,對華採取以軍事施壓為主的方針。


美國好戰姿態短期內不會軟下來

美國在當前這一個節骨眼上於南海滋事,可向歐亞國家顯示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抑制其歐亞盟國近年紛紛向華靠攏。如果施壓奏效,更可在中國民眾面前羞辱他們的領導人,再通過施展軟實力實現進一步的政治目標。針對美國明年大選,奧巴馬政府爭取保守勢力對民主黨支持也會是重要的考量。從現在形勢來看,新一屆美國總統可能由一位中方過去不太熟悉的共和黨人或民主黨政客擔任。由於美國在南海的運作成本不高,其好戰姿態不會在短期內軟下來,但那卻會對華南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而美國把槍口指向亞洲、指向南海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作者是資深香港評論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