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浸大校長錢大康:名牌大學駐港 可刺激競爭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6日 06:35
2015年11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大學教育與香港競爭力息息相關,而本港一些大學在世界排名滑落,是否反映本港高等教育出現問題?今期「湯文亮會客室」請來剛接任浸會大學校長的錢大康,他曾任港大及科大副校長,管理大學經驗豐富,正好藉此機會跟大家分享如何辦好香港的大學教育。


˙錢: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錢大康

˙湯: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陸: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陸:今日嘉賓是浸大剛上任的錢大康校長。校長,你在就職儀式上稱,浸大着重學生的「全人」教育,勸喻學生開拓國際視野。如何才稱得上是全人教育呢?


拓視野學獨立 籲留洋學習

錢:全世界大學均著重全人教育,以往向大學生教授一個學科可能只是為「搵食」,現今年輕一代則需要擁有國際經驗、上佳的表達以及待人接物能力,這些是書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由於全球化的原因,現今香港學生工作環繞珠三角、東南亞、甚至美加等地,學生需裝備廣闊的視野,舊有教法已經不適合。


湯:每間學校都希望培訓學生有國際視野,但不少本港學生質素參差,連香港視野亦欠缺,例如一些「宅男」安逸在家,不跳出框框,如何是好?

錢:我不認為香港學生質素如你所言的差劣。本港很多大學生都非常上進,本科知識穩固,媲美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大學生,但本港大學生的自信心較弱,眼光較狹窄,應變能力尚有待改進。同時,他們較「黐」屋企,外國學生15、16歲已外出兼職派報紙,自主能力較強。東方人家庭中,小孩子自立的速度較外國慢,我建議學生有機會應離開香港,去外國實地學習,建立獨立自主能力。


湯:我少時離開澳門到香港住校念書,離開家庭半年,已開始學懂與別人溝通及多作忍讓。反觀本港學生,在港念中學及念大學的分別不大,差別僅在於學術程度高低,不能培養獨立而自信的性格。


錢:本港大學因宿位有限,又能四年一宿,部分學生甚至沒有機會住校,習慣與同聲同氣的朋友「埋堆」,與外國、國內學生溝通少,未能改變香港視野。若到法國、德國甚至非洲交流學習,相信大學生能較快成材。但本港學位有限,外國學生數量不多,故鼓勵學生到外國實習半年至一年,相信獲益良多。


讀大學非為追貼樓價

陸:大學畢業生以往被稱為天之驕子,就業無憂,前景一片秀麗,但現時一些大學生找工作困難,有統計指樓價較20年前暴升數倍,但扣除通脹後,大學生起薪點反而下跌,令大學生感沮喪,你有什麼看法?

錢:社會教育學生若只為教曉他們賺錢買樓,是教育的失敗。讀大學為追貼樓價,理念上非常失敗。四五十年前,我們那時行精英教育制度,全港大學只收取成績最好的1%至2%多的中學畢業生,每間學校只有十數個學生能升讀大學,現時18%中學生可升讀本地大學,另有7%至8%的學生到外國讀大學,20%選讀副學士。當社會有40%中學畢業生可讀大學,對社會而言是一個進步。日韓現有40%的中學生畢業生讀大學,美國有82%,市民應明白現時與四十年前時代已不同,不能以「平均」薪酬作比較。


陸:以前機構請人,沒有大學生,中學生也好,但現時大多空缺中學生免問,是一個進步。大學是否仍有擴展空間?


錢:本港8間大學每年在讀的學生6萬名,本港八間大學僅及美國一間州立大學般規模。政府若逐步將可入讀大學的中學生比例增至20%以上,屬較佳施政方向。


陸:以規模經濟看來,拓展已發展的院校,確更為有效率。回到土地問題,浸大爭取土地困難,香港拓展院校是否缺乏土地?


港土地缺乏 成擴建校舍阻力

錢:香港所有行業均缺乏土地,在城市中的大學如浸大、城大及理大較辛苦,但中大、教院和科大擁有自己的山頭,興建院舍較容易。浸大首先要有良好的項目,才可以向政府申請土地,可於較遠離市中心的地方設校。


湯:本港學生與新加坡相較如何?不少外國著名學府到新加坡設分校,你認為香港應否仿效?

錢:我剛從當地回來,新加坡學生的語言能力較強,英語流暢,亦懂華語,表達能力強,當地有馬拉人等多個種族,多元文化融合較香港佳,政府投放資源亦較多,但要求外國畢業生在當地工作6年,否則需歸還資助及獎學金。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及美國是教育重鎮,亞洲會成為第三個,我歡迎外國良好大學來港開辦分校,引入競爭,提升整體教育水平。


■有片睇,本期「湯文亮會客室」請來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談辦學理念;欲收看更多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34708.htm

明報記者

[張綺敏 湯文亮會客室]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