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簡稱USCC)向國會提交報告,指香港的政治、新聞及學術自由倒退。撇開委員會的政治動機,這份報告再次反映了西方社會對香港信息不足和了解不夠。
香港的政治和學術自由有否倒退,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我想探討的是香港的新聞從業員在享有充分新聞自由的情况下,有否履行他們的專業責任。西方傳媒在這個問題上通常噤若寒蟬,罕有公開評價香港報章的專業水平。這不完全是因為它們看不懂香港的報紙。它們需要的是一根可以用來砸扁北京的棒子,而它們在有關香港報紙專業水平的討論中,不可能找到這根棒子。
香港新聞專業水平的大倒退甚至全面崩潰,是回歸之後眾所周知卻避而不談的事實,這道明擺着的難題——英文所謂的「房間裏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沒有人願意碰,原因很簡單,誰擔得起打壓新聞自由的罪名?於是,香港的新聞媒體變成凌駕批評(above criticism),誰人夠膽冒這大不韙就是挑戰傳媒的編輯自主,甚至踐踏港人的言論自由。
市場主導 大報小報不再壁壘分明
實情是新聞媒體雖有「監察犬」(watchdog)的功能,它們本身的權力同樣需要監察和制衡。早在1908年,記者出身的美國學者本特利(A. F. Bentley)已經在《政府運作模式:社會壓力研究》(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A Study of Social Pressures)一書指出,所謂政治,說穿了,就是利益團體左右政府決策的過程。新聞及傳播機構既是報道和討論政治的「議政團體」(discussion group),自然不可能「高於政治」(above politics),而是政治的構成部分。它們最擅長的,就是借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之名來謀一己私利之實。更何况今日的新聞媒體已經變成「愈來愈大的集團一個愈來愈小的部分」,它們追求的,往往是獨家新聞多於真相。在這個市場主導的年代,新聞的生產與包裝早已非常商業化;而新聞與娛樂,大報(quality press)與小報(tabloid)亦不再壁壘分明,而是「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
在香港,政治宣傳常常被包裝成新聞,基於政治動機而穿鑿附會、志在煽動群眾的報道無日無之。暢銷大報名為代表公眾利益或為正義發聲,實際做的卻是推動一己的政治議程,以及動員群眾打擊政敵。為遂其政治目的,它們可以把如實(truthfulness)、準確(accuracy)、客觀(objectivity)、不偏不倚(impartiality)、公平公正(fairness)和對公眾負責(public accountability)這些新聞專業的核心價值拋到九霄雲外。
傳媒一味煽動衝突 港人認知趨負面
九七回歸後,特區政府施政倍加困難,跟「以打倒政府為己任」的傳媒使命不無關係。傳媒以其論政、制訂議程(agenda setting)及界定新聞的功能為受眾建構現實——社會學家稱之為「the media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若然本地傳媒一味煽動官民衝突、激化中港矛盾和誇大政治分歧,香港人對香港的認知便只會愈趨負面。對他們來說,香港這杯水總是半空而非半滿(the glass of Hong Kong is always half empty rather than half full)。
其實新聞界絕非管不了和碰不得(untouchable)。新聞業要服務的對象是香港市民,看完一份報紙,我們對社會的問題、政府的施政,以至自身的處境,會得到一個建基於事實、有根據、有見識的理解和看法(an informed opinion)。當傳媒以指鹿為馬來代替如實報道,以人格謀殺來代替公正評論(fair comment),它就是剝奪讀者、聽眾和觀眾知道事實和真相的權利。所有持份者,包括大學的新聞系教授、新聞工作者、被中傷的當事人和最關鍵的——被騙的讀者——都是受害者。在一個消費者權益、旅客權益,甚至兒童遊戲權利都得到重視和制度化保障的社會,為什麼讀者的知情權(the right to be informed)和不被誤導的權利(the right not to be misinformed)就一文不值到可以每天被人踐踏呢?
林沛理
專欄作家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