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基金:人幣「入籃」 助內地債吸金 憧憬全面開放債市 步伐有望追上股市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30日 06:35
2015年11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前指出人民幣符合「可自由使用」的要求,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基本上已無懸念,市場普遍料美國時間周一召開的董事會將成「例行公事」。景順及摩根資產管理兩大基金相信,納入SDR代表人民幣國際化受到認可,將吸引數以千億美元追捧人民幣債券,下一步寄望內地改革債券評級標準,全面向外資開放在岸債市,屆時債市開放的步伐將比股市走得更快。


明報記者 廖毅然、陳子凌

景順亞太區固定收益首席投資總監胡嘉林認為,人民幣在SDR的權重是多少,意義並不重要,因為各國央行並非被動追蹤SDR,事實上它們對人民幣債券的需求遠超市場預期,因為中國國債息率普遍在3厘以上,高於歐美各國的國債,而且人民幣匯價相對美元雖然貶值,但較歐元、日圓等其他貨幣強,被視為分散風險之選。


中國國債息率 較歐美吸引

現時中國在岸的債券市場規模達7萬億美元,但外資的持有量只佔約2%,相比日本、英國、美國及澳洲等成熟市場,中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見圖1)。胡嘉林估計,若人民幣納入SDR,代表其國際化進程獲得認可,外資可名正言順買入人民幣資產,中國國債的外資持有量將推升至12%,相等於7000億美元的淨流入。


外資持貨仍低企 人債發展空間大

他指出,納入SDR只是內地金融市場國際化的其中一步棋,市場應該聚焦下一個階段。現時內地銀行間市場已開放給境外央行及主權基金參與,他估計在短期內將全面開放,讓海外私人投資者,包括互惠基金及退休基金買賣在岸債券。屆時國際性的債券指數亦將會納入人民幣債券,債市的開放步伐將比股市走得更快。


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陸庭偉則認為,加入SDR意味人民幣被視為「廣泛使用」及「自由流動」,但能否成功開拓在岸債市,卻要看內地有沒有大刀闊斧改革的決心。


他指出,要令外資大量買入在岸債券,首要條件是改革債券評級標準。「現時內地債券的所有評級,都來自內地的評級公司,外資對其評級標準缺乏信心。」若不有效改革評級標準,外資即使參與在岸債市,亦多數只買國債,無法激活企業債的市場。其次,他認為中國的債市規模仍然較小,流動性不足,亦影響外資參與意欲。「中國債市規模相對GDP只有50%,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比例是100%以上。」但中國近年積極於在岸及離岸市場發行國債,將有助逐步改善流動性問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