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南美洲國家幾乎都以西班牙語作第一語言,一邊旅遊觀賞南美風情,一邊學習西班牙語,本來相當不錯。然而不是所有南美國家或城市都是學習西班牙語的好地方,好像智利人喜歡「食」了每一個字的尾音,阿根廷人多俚語且某幾個字母的發音又與別不同……芸芸南美國家,厄瓜多爾是學習西班牙語的熱門地方,主要原因是消費指數低,學費、生活費較相宜,當中首都基多(Quito)雖然滿佈西班牙語學校,但始終是大城市,隨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變得缺乏趣味。想寓學習於旅遊,個人認為昆卡(Cuenca)是不二之選。
昆卡坐落於厄瓜多爾南部高山地區,海拔2500米,自西班牙殖民時期已迅速發展。時至今日,昆卡市中心仍充滿殖民色彩,雖然同類建築在規模上不及首都基多,但是除了那美麗的三圓拱頂新大教堂,在細微處,無論是那些特色小廣場、窄小的鵝卵石街道、瓦片屋頂、白牆房子,還有那條清幽翠綠的小河Rio Tomebamba,都讓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格外迷人。再加上舊城區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徒步可以走遍,給人方便和安全的感覺。
昆卡的原住民,賦予這個厄國第三多人口的城市獨特的個性。事實上,厄瓜多爾有不少原住民,保留着印加人的方言和習俗,除了可從「原住民文化博物館」(Museo de las Culturas Aborígenes)認識他們的文化,當你走到街上,特別是市場或教堂前的鮮花小檔,都一定會見到原住民,女性原住民的打扮尤其明顯,兩條長辮子、色彩鮮艷的及膝絨裙、開胸針織外套,披一張兼用作包包的毛氈,就是她們的典型衣著。噢!還有一頂巴拿馬帽(Panama Hat)。
「巴拿馬帽」發源地
不說不知,巴拿馬帽原來不是來自巴拿馬,是源自厄瓜多爾。這種厄瓜多爾的傳統配飾,17世紀開始大量製造並外銷至世界各地,而跟很多其他南美貨品一樣,都會經由巴拿馬轉銷至歐美各國,不知底蘊的人便以為它產自巴拿馬,以訛傳訛下,人們索性稱它為巴拿馬帽。一頂好的巴拿馬帽可以屈摺、清洗,且經得起拉扯,可用多年甚至一世!現今在厄瓜多爾,西部近海小鎮Montecristi所生產的巴拿馬帽最為上等,而昆卡的出品也不遑多讓。
獨有可可品種 花香迷人
另一樣厄瓜多爾引以為傲的產品就是朱古力原材料﹕可可。雖然厄瓜多爾在二十世紀初被非洲和亞洲多國取代其第一可可出口國的地位,但其獨有的可可品種Arriba,仍然是朱古力專家眼中(及舌頭上)的上等貨,味道被形容為帶花香且有深度。根據一些考古學家的發現,並指出厄瓜多爾早在5000年前已經有人收割及食用可可,暗示該處可能是可可樹的發源地,今日你隨便可以在昆卡的菜市場上買到苦澀的黑朱古力,也可以到商店購買包裝精美已調好味道的朱古力,對朱古力生產有興趣的就更加要參觀朱古力工場(有興趣可向當地旅行社查詢),讓整個人被朱古力的香氣包圍。
走入國家公園 置身「迷離荒野」
另一樣地道「美食」,並非每個人都夠膽試吃,或者忍心見牠變成盤中餐,說的就是不乏人把它當作寵物的天竺鼠。這種比白兔身形稍為小一點,常見有黑白棕三色毛髮的小動物,樣子純潔可愛,在南美叫做「Cuy」。但這種有一雙精靈黑眼珠的小可愛,長久以來竟是印第安高山原住民的其中一種主要肉食,在安第斯厄瓜多爾的高山農村地區仍然十分常見,特別在喜慶場面,煮法通常去毛及內臟後全隻燒烤。昆卡附近的一條村Gualaceo,每逢星期日都有大型市集,從昆卡乘一個小時巴士便到,除了各種各樣的農產品和牲口、日常用品,當中便有不少攤檔專賣燒烤天竺鼠。
不愛熱鬧市集的,可以從昆卡往另一個方向走,約40分鐘巴士車程,來到Cajas國家公園(Parque Nacional Cajas),這裏不但遠離繁囂,更恍如置身地球另一個世界。這個佔地285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位於海拔3100至4450米之間,雖然位處赤道附近,但氣候清涼甚至寒冷,經常被雲霧籠罩。除了一些南美洲高原濕地的獨有植物,山上主要植被為啡黃色的秸稈草(straw grass),整個國家公園內又散佈多個湖沼,灰天褐地,加上既濕潤又寒冷的環境,有點像置身蘇格蘭的荒野。
國家公園內的活動可算各適其適,釣鱒魚是其中一種熱門活動,公園內逾150個品種雀鳥也吸引了不人慕名而來,還有由3個小時至數天不等的多條遠足路線,各有不同難度,地圖可於公園入口免費索取。
要注意的是,這個國家公園大而且多岔路,容易迷失,應避免獨自出發,也記緊帶備雨具和禦寒衣物,以應付變幻莫測的天氣。除了前往國家公園的專巴,所有前往大城Guayaquil的巴士都會途經。
好了,回說學西班牙語。畢竟學習語言,必須走出課室活學活用才能「入腦」,而昆卡正是一個讓人迅即愛上,更有無數地方讓你於課餘時間到處探索的城市,所以我說來到南美洲學西球牙語,識揀的,一定是揀昆卡。
巫醫驅霉氣:握花草拍打「病人」
天主教於西班牙統治時傳入厄瓜多爾,到今天天主教仍然是該國第一大宗教,但原住民信仰卻沒有因此被完全抹掉,反而與之並存。在昆卡舊城的菜市場,你或許有幸碰見一些穿著傳統民族服的大媽,身邊簇擁鮮花綠草,她可不是花店店主,而是巫醫。有點像香港鵝頸橋底的打小人,大嬸聚在一個公共空間各有「地盤」,不過這裏的人不是求打小人而是求健康去霉氣。
筆者觀察良久,顧客多是上了年紀的女士,又或她們所帶來的小孩,巫醫會先以一束雜錦花草拍打每一個「病人」全身,一邊喃喃諗咒,跟着生雞蛋上場碌勻全身,隨後將之打破放入杯內,讓「病人」或其家長看看然後棄之,這代表:「你看,那雞蛋吸了你不少霉氣!」接下來巫醫口含烈酒,掀起「病人」的上衣然後噴於其背部、腹部,最後是面部,整個儀式以黑墨混合巫醫的口水在「病人」身上和額前畫上幾個十字作結。
■旅遊錦囊
簽證﹕特區護照與BNO免簽證
貨幣﹕美金
機票﹕香港來回昆卡(阿姆斯特丹、基多轉機)約$20,500港元(Skyscanner.com)
語言學校﹕Yanapuma Spanish School(www.yanapumaspanish.org),一對一教授,每小時8美元起
作者網站﹕www.eyesofchris.com
文、圖:基斯
編輯:高卓怡
[email protected]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