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民主鬥爭 重在堅毅 / 文︰胡逸山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01日 06:35
2015年12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我十幾歲時,一向頗為保守的馬來西亞官方電視頻道,卻每周一集的播放了敘述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牧師的奮鬥史的電視連續劇。因為馬來西亞與香港一樣,都是前英國殖民地,所以英語的劇集,一般都還是不做翻譯,只加字幕的「原汁原味」播出來。


猶記得其中一個場景特別在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金牧師當年率領群眾遊行到美國首都華盛頓紀念碑前,在那裏發表的〈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說。他慷慨激昂的演說風格,加上鏗鏘有力的用字遣詞,十分令人動容。其中一句話,好像說:「我希望有一天,奴隸主與奴隸的子女們都能平等的坐在一起!」我聽了淚水幾乎就要標了出來!


對偶像有另一番理解

這也幾乎是我立下決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習追求自由、民主與平等。在美國的那些年,房間裏也貼着金牧師的海報,把他當着學習的偶像。也許是巧合吧,後來自己念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法學院,竟也是以金牧師命名。在法學院入口處,就有金牧師的雕像(據說是等身的),每天出入都會經過之,我心裏也頗為欣慰。


當然,隨着我自己思維的愈形成熟,以及了解的有關金牧師的事迹愈來愈多,也可能理解人性的各種弱點。金牧師在為美國有色人種爭取民權方面的功績肯定偉大超倫,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但他在個人與家庭層次偶有如外遇等的瑕疵,也不在話下。我們當然不應以後者的不是來全盤否定前者的貢獻,否則就有失公道了。


但我沉思了好一段時間後,卻也有另一番的理解。我認為,金牧師爭取有色人種民權的最終成功,其實除了有色人種與彼等之同志們有血有淚的努力外,美國主流民族(即白人)的態度有否因各種因素的軟化,其實也是很關鍵的。


在1860年代,美國林肯總統雖謂已把黑奴解放了,但在過後的整百年裏,尤其是南方的黑人,日子還是完全不好過的。他們絕大部分還是在前奴隸主的莊園裏種植着棉花、甘蔗、玉米等,薪金低微,深受管工欺壓,只不過職稱從奴隸改成工人而已。而在社會上,彼等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就更為顯著,從搭巴士到上洗手間,從學校到餐廳,都有清楚的分隔成「白人」與「有色人種」。有一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到美國南部留學的香港或東南亞老朋友,也還記得當年在當地要上洗手間時,有些無所適從,到底是要進「白」的還是「黑」的呢!


美國最高法院在上世紀中葉宣布,這種種族隔離的政策,是「本質上就不平等」的,應予以廢除。但美國南部好一些學校,要把黑人與白人學生摻在一塊時,就面臨了「白人至上」分子的血腥抵制,其暴力程度,不亞於當下一些所謂宗教極端恐怖分子的行徑。


而金牧師所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最大的特點即在於不採用暴力手段來與「白人至上」主義分子以暴易暴,而是冒着頭破血流的生命危險勇往直前,推動所謂的積極和平主義。所以,與金牧師一同示威抗議的,死的死、傷的傷,也頗引起爭議。但金牧師仍堅持如此的非暴力抗爭。


我想,金牧師之所以繼續如此堅持,是因為他深具信心,大多數的美國白人,還是有良知的,還是會做理性思考的,以及最重要的,還是會內疚而懺悔的。而至少當時當權的美國總統,本身也來自美國南方的詹森(Lyndon Johnson),可能即為一例。詹森在某種程度上與金牧師高度配合,以其總統的魅力致力說服國會通過了一系列重要的法案,如《民權法案》、《投票權利法案》等,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現代美國少數族裔不受歧視,享有平等權利的基礎,以至美國人在年前也選了黑人的奧巴馬來當總統。金牧師為此而付出終極的代價,被「白人至上」主義分子刺殺,令人不勝唏噓。


如果我們把時空倒回幾十年,備受金牧師所推崇的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也以幾乎同樣的積極不合作模式來與統治印度的英殖民當局周旋。甘地的支持者中死傷在英殖民當局手中的,更是如恒河沙數,但甘地仍然堅持和平的抗英手法,甚至以絕食等方法來迫使他的支持者放棄武力抗英。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在全球各個角落皆有殖民地。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全球勢力逐漸消退,英屬印度當局也不得不開始與甘地談判。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雖謂戰勝國,但其國力大不如前,再也沒有魄力來統治印度這幅員廣大(當年還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領土了。所以,英國最終也不得不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宣告獨立。否則,我粗淺的認為,甘地即便更為偉大、完美,還是會被殖民者鎮壓下去的。


而在近幾十年來,常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民主抗爭象徵,可能還是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吧?南非的少數白人長期以來實施不折不扣的種族隔離政策,連甘地當年的反殖民抗爭,其實都是從他在印度的歲月開始的。其中南非白人當局就把黑人民權領袖曼德拉監禁了27年。在當年,南非經濟還算不錯時,白人政府當然可以肆無忌憚的如此暴力鎮壓黑人的抗爭。但隨着世界各國對南非實施經濟與其他方面的制裁,多年後南非當局同樣的也不得不屈折於國際壓力下,釋放曼德拉,全國開始回歸國際主流。我想,同樣的教訓是,如果沒有白人政府的反省與改弦易轍,曼德拉說不定最後還是老死在監獄裏。也許,也很重要的是,曼德拉當上總統後,也多次努力促進黑白國民之間的統合,而不是去惦記着如何報復。


民主要付代價

敘述了以上幾個國際上知名的民主鬥爭歷程,無意對號入座,其實主要是要強調,自由、民主等的爭取,首先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很多時還會是慘重、血腥的代價,這一點無論是美國、印度、南非的經驗,皆無得以倖免。鬥爭,那可不是請客吃飯而已。


另外,民主進程也還是有一段時間的,所以在這過程中,爭取民主者的信念與毅力就尤其突顯其重要。美國花了100多年,黑人方有真正意義上的出頭天。甘地與其同志們的奮鬥也不下半世紀。曼德拉的監獄生涯,大家更為耳熟能詳了。漫長的歲月裏,尤其是當領袖的,能否堅守信念,就很關鍵了,否則如何說服他人繼續跟着你走那條崎嶇的道路呢?


胡逸山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