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人民幣納SDR創共贏 中國金融改革掀戰幔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02日 06:35
2015年12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納入為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對中國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這進程顯示中國的經貿和金融實力全面獲得國際認可,增加了話語權,並進一步與國際社會接軌。IMF的決定,顯示國際儲備貨幣大門已經向人民幣敞開,不過,由於人民幣在「自由兌換」和「廣受歡迎」方面仍然有較大落差,中國在金融領域必須更深入改革,才有望使人民幣真正國際化和相應提高國家的地位。


人幣國際化初始階段

成儲備貨幣須先改革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當年內地工業基礎初具規模,不少人擔心中國開放市場會使內地製造業被扼殺於萌芽狀態。但是,事實證明中國加入WTO以來,內地工業騰飛、中國成為製造大國和奠定世界工廠的地位,新世紀以來綜合國力迅速提升,與此有直接關係。


5年前,中國積極爭取人民幣成為SDR貨幣籃子,內地不少人將之與當年加入WTO相提並論,憧憬着促使中國更深入徹底改革,然後迎來國力的大迸發,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和強國。WTO與SDR是中國發展歷程中的必考試題,也是國力提升必須跨過的坎。WTO之於中國,想像中的阻力反而成為助力,成就輝煌;形式上,SDR對中國的考驗與WTO相同,要開放面對全世界,不過其內涵實質有很大不同,SDR涉及的並非貨品往來,而是國際之間的金融博弈,性質之險峻並非WTO可比擬。


中國爭取人民幣「入籃」,主觀上期望藉此將整體經濟推上新台階,但是客觀上全球經濟格局也需要人民幣成為SDR籃子貨幣。現在中國是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經濟體,多年以來吸引外資居首,而且人民幣是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四大支付貨幣、第七大國際儲備貨幣。據新華社報道,目前人民幣已經被全球37個國家(地區)的央行類機構公開納入為外匯儲備,佔比為1.9%;IMF經濟學家表示,該組織「迫切需要中國,若不讓人民幣『入籃』,將使IMF缺乏合法性」。可見,IMF的決定可以創造共贏。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各個經濟金融組織拒絕改革,不肯給新興經濟體更多話語權,致使其代表性日益下降,人民幣獲接納加入SDR,可紓緩這類組織僵化而衍生的失衡狀態。


不過,人民幣「入籃」之後能否創造共贏,主要視乎中國的金融改革會否成功。目前人民幣的「自由使用」和「符合條件」程度,僅契合IMF的較低門檻,若要達到「自由兌換」和「廣受歡迎」,仍然有很長一段路。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仍然處於初始階段,國際儲備貨幣大門雖然敞開了,但是國際上使用人民幣的多是與中國有關聯的機構,第三方使用人民幣的很少。如何做到「拿着人民幣走遍天下」,端視中國經濟轉型和保持中高速增長,同樣重要的是金融領域改革,例如資本帳開放、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更服膺市場規律等。


內地金融市場逐步開放,資金進出將更方便,金融安全風險勢必升高,對中國而言,嚴格遵守國際規範、條例與確保金融安全可控之間,如何取得合理平衡,是嚴峻考驗。金融世界的博弈,甚至可以決定一個經濟體的興衰。上世紀80年代,美國藉着「廣場協議」迫使日圓升值,日本經濟因而一沉不起20多年,迄今仍然復蘇無望;人民幣「入籃」而美國加息在即,意味着過去15年人民幣對美元變相掛鈎結束,在中國必須開放資本帳之下,將受到強美元多大程度衝擊,是未來一段日子金融世界的重要事項。內地當局必須認識到:改革開放必然帶來風險,中國發展提升之路不能因噎廢食,這是對中國監管機構和當局改革決心的考驗,也是大國崛起必須跨過的坎。


人幣業務商機無限

港應發揮雙向優勢

內地金融改革走上不歸路,意味着市場對人民幣需求將會愈來愈大,而香港背靠大陸,又作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迎來的商機將愈來愈多。香港在大陸這波次金融改革攻堅戰中,地位優勢獨一無二,如何發揮內引外聯的雙向優勢,順勢將香港與全球人民幣中心連接起來,進而成為人民幣業務的國際樞紐,是擺在特區政府眼前的考卷。或許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內地的金融改革不會是一條坦途,其間必然跌跌碰碰,例如隨着中國經濟下行,預期人民幣短中期仍會貶值等,從投資角度而言,風險不言而喻。人民幣「入籃」未見即時給投資者帶來什麼好處,但是人民幣國際化和成為儲備貨幣帶來的商機,可以用「無限」來形容;誰掌握即將到來的大變局,就有機會成為贏家,這是人民幣「入籃」釋出來的信息。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